承接上面的内容并引出下面的部分,多指文章结构的过渡衔接。该成语由"承"(承接)和"启"(引导)构成联合式结构,属中性成语。
最早见于宋代张炎《词源·制曲》"最是过片不要断了曲意,须要承上启下"的作曲方法论,另见《礼记·曲礼上》唐代孔颖达疏"承上启下之辞"的注解[1] 及宋代张炎《词源·制曲》中的原始语境"须要承上启下"。清代陈奂在《诗·小雅·常棣》传疏中明确第五章属于"承上起下之词"。
在句子中主要承担连缀性功能:
作谓语:如"这两段文字需要承上启下"
作定语:如"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多见于书面语写作指导,如"文章过渡段应包含承上启下的关键句"。在学术领域引申为"继承前人成果并开拓新领域"[1] 。
与以下成语构成语义关联:
承前启后:侧重时序维度上的承接[1]
继往开来:强调继承与开创的辩证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