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0年代,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清朝内外交困。统治集团内部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统治。这些官员被称为“洋务派”。洋务派在中央以恭亲王奕䜣、文祥为代表;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 爱新觉罗·奕䜣
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他们在得到慈禧太后的默许后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的洋务运动。前期(19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口号为“自强”(“师夷长技以自强”),后期(19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口号为“求富”。洋务运动是洋务派在“自强”、“求富”的口号下进行的一系列活动。
尽管奕䜣贵为当时的恭亲王,并且是总理衙门的主持人,而且中央以满族官员为主,但是洋务派的主要活动势力并不是他们,而是掌握地方实权的总督和巡抚。主要是因为当时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势力太强大,洋务派并不敢在中央明目张胆的进行洋务活动。总理衙门尽管是洋务运动在中央的推动机构,但真正实施洋务运动的却主要是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文祥·瓜尔佳(中)
洋务运动主要是采用西方先进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和民用工业(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同时还进行了筹划海防(建立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创办新式学堂(京师同文馆)、派留学生出国等活动,它也是洋务派的主张在经济、军事、和教育等方面的具体表现。
洋务运动内容涉及军事、政治、经济、外交等,以“自强”为名,兴办军事工业并围绕军事工业开办其他企业,建立新式武器装备的陆海军。洋务派经营的这些近代企业,是在不改变封建统治为前提下所办企业,具有很强的对外依赖性、封建性和一定程度的垄断性。因此,洋务派要在中国兴办近代工业企业和筹办海防,都不得不在工业技术、资本乃至管理上受帝国主义的左右和牵制。因而也就不可避免的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帝国主义对中国政治、军事和经济的控制。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中,中国遭到了失败,攻陷北洋海军的基地威海卫,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洋务派发动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拯救清王朝,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走的是一条“实业兴国”之路。但是,事实并没有像他们期望的那样发展。
早期,顽固派对洋务派的活动也是非常不满的。洋务派之所以敢逆龙鳞而顶风推行洋务运动,不怕遭到顽固派的阻挠甚至是打击。主要是因为,经受了两次鸦片战争打击和国内人民起义(主要是太平天国运动和捻军)的冲击,清朝统治者第一次感到了生存危机。 京师大学堂
而以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起家的曾国藩、李鸿章等人在镇压的过程当中认识到了西方坚船利炮的厉害,而且在镇压的过程当中也尝到了坚船利炮的甜头。所以他们决定学习西方的先进军事技术,加强自身的军事实力,企图以此来迅速的平定太平天国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