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载于明代文学家归有光《项脊轩志》中"余稍为修葺"的记述,该典籍通过描述书斋修缮过程,为成语的形成提供了原始语料。成语定型过程中,"修葺"保持了"修缮建筑物"的本义,"一新"则引申出"呈现全新面貌"的语义延伸[1] [2] 。
由"修葺"与"一新"组合构成复合式语义结构:
修葺:特指对建筑物的修理维护,区别于泛指修理的"修理"[2]
一新:强调修缮后的崭新状态,包含时间维度的状态转变[2]
适用于三类典型场景:
历史建筑保护:如"张学良旧居经修复后修葺一新"
古迹维护工程:见于'碧岩泉风景区修葺后开放'等报道
建筑状态描述:用于"断壁颓垣的古庭园修葺一新"等文学描写[1]
在汉语成语体系中存在多重关联:
近义序列:"整旧如新""焕然一新"等均强调物体状态的更新[1][2]
词素关联:包含"修"字的"修旧起废""修桥补路"等成语
结构对应:与"耳目一新""万象更新"等形成语义场互补[2]
作为建筑文化遗产领域的常用成语,承载着中国古建筑维护理念:
体现"修旧如旧"的传统修缮原则
反映中国建筑文化中"历久弥新"的审美追求
在当代文物修复工作中成为专业术语表述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