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冠花梵语音译为波罗奢花,有学者认为其可能原产于印度,后随佛教传入中国。中国曾有多位文人写下描写鸡冠花的诗篇,如晚唐诗人罗邺赋的《鸡冠花》,宋代诗人苏辙的《寓居六咏》,以及同时期诗人王灼的《碧鸡漫志·后庭花》等。此外,鸡冠花在中国多部古籍也有相关记载。如明代医学著作《本草纲目》、清代植物学著作《花镜》等。书中有关于鸡冠花的形态描述,均与现代植物分类学中的鸡冠花一致。[5]
鸡冠花因其花序扭曲折叠似鸡冠而得名[8] 。其学名为“Celosia cristata”,其中属名“Celosia”源于希腊语“keleos”,意为燃烧的五颜六色的花朵,种加词“cristata”意为流苏状的顶端或冠状,指的是鸡冠花花序的形状[17] 。
鸡冠花以其干燥鸡冠状花序入药,中国古代多以鸡冠子作其药名。鸡冠子一名始载于唐代医书《本草拾遗》,书中记载“鸡冠子,凉,无毒。止肠风泻血,赤白痢,妇人崩中带下,入药炒用”,后来的《嘉祐本草》《证类本草》《本草纲目》等医书均转引了以上描述。将鸡冠花作为中药名,始载中国现代医书《滇南本草》,书中记载鸡冠花“止肠风血热,妇人红崩带下,赤痢下血,用红花效;白痢下血,用白花效”。[16]
鸡冠花为一年生直立草本植物,高30-80厘米,全株无毛。[5] [6]
共5张 鸡冠花
茎粗壮,分枝少,近上部扁平,绿色或带红色,有棱纹凸起。[5] [6] 鸡冠花
单叶互生,具柄;叶片长椭圆形至卵状披针形,长5-13厘米,宽2-6厘米,全缘,无端渐尖或长尖,基部渐窄呈柄。[5] [6] [28] 鸡冠花
穗状花序顶生,呈扁平肉质鸡冠状、卷冠状或羽毛状,中部以下多花。花被片淡红色至紫红色、黄白或黄色;苞片、小苞片和花被片干膜质,宿存;花被片5枚,椭圆状卵形,端尖;雄蕊5枚,花丝下部合生呈杯状;雌蕊1枚,柱头2枚,线裂。[5] [6] [28] 鸡冠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