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焰喷射器最初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堑壕战中亮相,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更是被广泛使用。它们可以装载于车船(例如坦克),也可以由步兵携带。
火焰喷射器由背包和火焰枪组成。背包一般有两至三个圆筒,其中一个内含高压的惰性推进气体(如氮气),另外两个则装有易燃液体——一般为汽油和某些增稠剂的混合物。在一个三筒式的火焰喷射器中,装有易燃液体的圆筒分置两边,而装有推进气体的圆筒位于中间以维持平衡,方便携行(同时也为了避免被子弹击中)。火焰枪包括一个小容器,一个弹簧阀与一套点火装置,扣下扳机时,弹簧阀将打开,高压易燃液体流经点火装置,并从喷嘴喷出。点火器可以是一组电热线圈或者由系统自身供气的一簇引燃火焰等等。火焰喷射器分为压缩气体推动和火药燃气推动两类,前者可以自由控制喷射时间和次数但射程偏近,后者一般每次喷射一个容器的量但射程较远(比如苏联的3瓶式火焰喷射器,每次必须喷完1瓶,无法控制喷射量)。 图2 美国海军在越南战争用火焰喷射器
图1 美国海军在越南战争用火焰喷射器
火焰喷射器对于敌军具有强大的心理威慑力,其杀伤力也相当惨烈,被击中者往往被活活烧死,因此曾有人呼吁禁止此类武器的使用。火焰喷射器主要用于对付掩体、碉堡等各种加固工事。由于火焰喷射器发射的实际上是能够四处流动的燃烧液体,因此能够有效地打击到各种射击死角。在电影中,火焰喷射器的有效射程极为有限,但这实际上是由于制片方为了保护演员的人身安全,而采用了充有丙烷的民用喷射器。实际上,现代火焰喷射器能够在50至80米的距离上将目标烧成灰烬。另外,也有向目标喷射易燃液体并事后点燃(或被目标的灯火等所点燃) 的做法。
对于操作人员来说,火焰喷射器具有很大的危险性。首先,火焰喷射器很重,限制了携行人员的活动能力。在战场上,火焰喷射器很显眼,操作员因此往往成为敌方狙击手的活靶。在历史上,火焰喷射手很少成为战俘,作为报复,被俘虏的火焰喷射手通常会被就地枪决。最后,与其它同等级别的武器相比,火焰喷射器的有效射程确实较近,这迫使操作手们不得不充分接近敌军。车载火焰喷射系统同样存在这一问题。它们的射程明显高于手持式火焰喷射器,但仍比不上步兵火力。
火焰喷射器被击中从而导致大爆炸的危险被好莱坞电影所夸大了。
起源
投射火焰作为武器的构想来源已久。早期的喷火武器发源于拜占庭,在公元一世纪左右,拜占庭人就已经开始用原始的火焰喷射装置装备其战舰。据传,被拜占庭人所广泛使用的希腊火(Greek Fire)在公元673年左右被卡里尼库斯(Callinicus of Heliopolis)所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