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商又称为广东商帮,是由广东本地的三大民系以及其他民系组成,包括广府帮,客家帮、雷州帮以及其余广东各地商帮。从地域维度来看,粤商应该包含“粤地”、“粤籍”两个方面。所谓粤地,即在广东省境内经营的群体,这其中包括非广东本土人;所谓粤籍,即广东籍贯的商人在外地经营。粤商与徽商、晋商,是中国历史“三大商帮”。粤商又与晋商、徽商、苏商、浙商并称为中国历史的五大商帮。 共6张 广东会馆
明清时期,粤商主要是由广府商人所组成,粤商足迹遍布全国,他们所建立的广东会馆、岭南会馆、广肇会馆、粤东会馆、潮州会馆、嘉应会馆等在全国的地域分布相当广泛,以当代的省份地域来看,以北京、上海、江苏、四川及广西分布的数量最多,其他如江西、福建、湖南、山东、东北、湖北、,陕西、河南、安徽、浙江、台湾、甘肃、云南等省也都有数量不等的分布。明清时期,粤商更漂洋过海,广东会馆也逐渐遍及世界各地。广东会馆除集中分布在东南亚与美洲各国外,英国、法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地也保留着不少广东会馆。
粤商是近代以来就在推动中国和世界工商业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改革开放使粤商获得了新生,也是旧粤商和新粤商的分水岭,新粤商在继承传统粤商文化的同时,也融合了现代商业文明的特征。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粤商凭借特殊的地域和政策优势,加上聪明才智,迅速成为全国经济的领跑者。
汉代海上丝绸之路是经广西地区的灵渠桂江通道、潇贺古道至徐闻、合浦出海,并一直绵延了近1000年。直到唐代(716年),张九龄凿通大庚岭道(梅关古道)以后,灵渠、潇贺古道的通道作用才逐渐走向衰落。这时候,番禺(广州)成为了岭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开始了从海外经番禺(广州)口岸进入中原的唐代海上丝绸之路时代[15] 。梅关古道的开辟重塑了岭南的商路,便成为南岭中最重要的一条交通道路,凡人口迁移、军队调动、商旅往来、使节访问等,大都经过此道。[16]
广州港口在中唐以后日趋繁盛,到了宋代,经广州进出口的货物以及舶脚的收入,始终都占宋朝总数百分之七八十。同时,邻近广州的江西、福建各路商人和江南各地的商贩云集广州。但当时广东人口仍然稀少,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1162 年)时人口才增加到七十八万四千多。[17]
明代初期,确立贡舶贸易,规定贡期和限定贡道,岭南主要是东南亚诸国朝贡的必经之地,而民间禁止下海通番贸易。随着永乐、宣德间海禁稍弛,民间贸易逐渐增多。正统以后贡舶贸易日趋衰微,商舶贸易公开化,“广中事例”确定,原来对外贸易的“一元中心”逐渐变为澳门、广州“二元中心”,广州国际间定期集市贸易逐步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