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画最早出现于两千年前埃及的卷物上,古代希腊、罗马已经很流行,中世纪欧洲基督教的物件上也镶有插画,十六世纪以后更普遍出现在圣经和祈祷书《古兰经》的边饰图案。文艺复兴时期的德国画家贺尔开因是杰出的肖像插画家。
细密画始于《古兰经》的边饰图案。它是一种用来装饰书籍的精致小型绘画,一般认为起源于欧洲的手抄本和小型木板蛋胶画。它在帖木儿王朝(约公元1369~1500)达到鼎盛,18世纪后因欧洲殖民者入侵而几乎消亡。 《古兰经》的边饰图案
公元前16世纪埃及新王朝法老陪葬品中发现的插图卷物被认为是最早的细密画。留存的古希腊罗马时代细密画很少。所存大多为拜占庭、波斯、加洛林、尼德兰的手抄和小型木板蛋胶画。
林堡兄弟所作10幅《祈祷文插图》(1409-1416)最为著名(三兄弟一直致力于创作这一系列作品直至相继逝世),它用珍贵颜料画于羊皮纸上,极精美。
波斯细密画亦颇负盛名,它盛行于阿尔-卡尼德时期、萨非时期和后萨非时期,每个时期内又分为各种不同派别。14~16世纪间有一支庞大的细密画队伍,在宫廷、贵族中广为流传,它代表伊朗美术的一个高峰。细密画是为少数人服务的艺术,并未在民间流行,本质是贵族艺术,在中世纪的欧洲上流社会和波斯伊斯兰教哈里发宫廷中,细密画被视为珍品而互相赠送、收藏和玩赏。细密画的画师多数集聚在宫廷中。随着活字印刷术和照相术发明与普及,细密画形式也逐渐消失,但细密画的艺术风格仍对现代的艺术继续产生影响。
奥斯坦·穆罕默德·法尔希奇扬(Ostad Mahmoud Farshchian)是伊朗细密画的杰出代表,1930年生于伊朗伊斯法罕,师从于另一位伊朗绘画大师伊玛米。他对诗歌有着天赋的灵感,并成功地将之体现在作品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马约尔称赞他为“一位属于全人类的画家”。
随着时代的变化,它们有的画在羊皮纸上,有的画在纸上,也有的画在书籍封面的象牙板或木板上,形式不一。多数采用矿物质颜料绘制,甚至把珍珠、蓝宝石磨成粉当颜料。埃及新王朝(公元前16世纪)法老陪葬品中曾发现过插图卷物,人们认为这是最早的细密画。以后细密画曾在希腊和罗马广泛流行,但幸存下来的实物很少。世界各国博物馆、图书馆、私人收藏的细密画绝大多数是拜占庭、波斯、加洛林、 奥托、 尼德兰的手抄和小型木板蛋胶画。
我国的细密画,主要画于瓷器,灯彩、和书签等上面,不但有绘画,而且有刻、镶等多种形式。
伊斯兰早期的绘画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马赛克镶嵌画和壁画艺术,另一类则是用做文稿、书籍插图的细密画。穆斯林在历史上一直非常重视文字和书籍,因此,装饰书籍的书法和插图在伊斯兰艺术中也就显得十分重要。虽然从10世纪起穆斯林就懂得了印刷术,但是他们依然固守着对手抄本的偏爱;又由于伊斯兰教禁止偶像崇拜,《古兰经》里是不会配有插图的,所以大量装饰封面和插图出现在供上层权贵和富裕市民消遣及欣赏的手抄本书籍中。这些插图通常描绘非宗教的波斯或印度的寓言、传说、爱情诗篇及帝王、英雄的传记,塑造出丰富的动物和人物的形象。 绘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