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由"柴""米""油""盐"四类基础生活物资并列组成,通过具体物象代指全部生活必需品。该组合最早见于元代散曲作品,明清时期演变为固定成语。
在现代汉语应用中,既可指代实物炊具材料,也常作为象征符号出现在民生问题讨论中。如毛泽东著作中'柴米油盐问题'即指代群众基本物资保障。
元代兰楚芳《粉蝶儿·恩情》套曲首次完整使用该词组:"若要咱称了心,则除是要到家,学知些柴米油盐价,恁时节闷减愁消受用杀"。此处的"柴米油盐"已具备完整成语特征。
清代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二十四回通过"不谈柴米油盐"的反向表述,展现了该成语在文人语境中的隐喻用法。
作为联合式成语,四字之间无主次之分且不可拆分使用。语法功能上既可作主语如"柴米油盐不可缺",也可作宾语如"操心柴米油盐"[1] 。
现代语言实践中产生扩展用法,如在"柴米油盐酱醋茶"等表达中保留核心语义,但语法结构产生变化[2] 。
在毛泽东1934年的群众工作论述中,该成语被纳入'穿衣、吃饭、住房、柴米油盐、疾病卫生、婚姻'六大民生问题序列,形成特定政治语境中的术语化表达。
当代文学作品中常见其象征性用法,如'婚姻的柴米油盐'指代婚后日常琐事,'诗与柴米油盐'构成理想与现实的对比意象[1] 。
派生出"柴米油盐酱醋茶"的七字俗语,增加生活元素的具象化表达,但未改变原成语的语义内核[2] 。在近现代语言演变过程中,作为汉语基本生活词汇的代表,成为研究古代物质文化的重要语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