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青海省农林厅在沙珠玉乡建立首个治沙试验站,开启防风固沙技术示范[8] 。1986年平安生态农业试验站设立(现海东试验站前身),开展农作物改良研究[7] 。2023年国家草品种区域试验站落地德令哈市,构建柴达木盆地盐碱地改良体系。截至2024年,全省形成覆盖6个州(市)的试验站点网络,包含11个专业研究机构[3] [4] [6] 。
试验站地名对应的实体机构分布于:
海南州共和县:草原改良试验站承担全省草原改良研究、试验和推广工作[1][3]
玉树州隆宝湿地:隆宝试验站(海拔4167米)配备涡度相关系统[3]
海东市乐都区:生态农业试验站(海拔2016米)累计培育46个农作物新品种[7]
果洛州玛沁县:高寒草甸监测站(海拔3759米)积累气象数据[3]
西宁市湟中区: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开展草莓育苗技术研发[6]
省治沙试验站累计指导建成防护林带292条,固定流动沙丘面积达14.89万亩。1962-2024年间推广水冲栽植技术专利,使沙地植被成活率提升至78%[8] 。干旱浅山造林试验站2021年完成916亩森林抚育,建立3处藏红花栽培示范基地[5] 。
海东试验站育成的'高原602'春小麦推广至甘肃等6省,累计增产粮食45万吨[7] 。2023年建立的德令哈草品种试验站研发盐碱地'一年增产'技术模式[4] 。湟中区创新中心通过院地合作引进草莓脱毒苗技术[6] 。
试验站体系形成"科研+示范+培训"推广机制:
草原改良机构年培训基层技术人员[1][4]
治沙试验站编制《沙漠化土地综合治理技术规程》省级标准[8]
大武试验站建立高寒草甸蒸散发模型,为三江源生态保护提供数据支撑[3]
各试验站配备专业设施:
海东试验站建成3000平方米综合办公楼与10栋日光温室[7]
草原改良机构拥有"青草1号"注册商标[1]
大武站设置光合有效辐射传感器等精密仪器[3]
2021年统计数据显示,省属试验站平均编制7人,专业技术人员占比85%。干旱浅山造林站年度财政支出中73.2%用于技术研发,其中藏红花项目占67.62%[5] 。省级治沙机构作为财政补助事业单位,累计获'全国防沙治沙十大标兵单位'称号[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