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家庄古堡位于河北省蔚县县城南的丘陵地带[1] ,行政隶属于宋家庄乡[2] 。
在元朝初年(1206年—1228年),邢家庄还没有建村立堡时,黑堡子村(距邢家庄约4公里)的邢家财主就在这一带拥有大量土地。并雇佣了大批长工为其耕种、收获。邢家财主为了缩短长工们出工的路途,延长劳动时间,减少用工数量和费用,于是在邢家庄村南约2公里处一个叫牛家堡(此堡已不存在)的地方搭建了很多长工房,也就是老人们俗称的“种地房”,供长工们居住。到了元朝中统年间(1260年—1264年),邢家财主名下的土地越来越多。对远离其村寨的土地的管理愈感心余力拙,于是将建有长工房的耕地租佃给了一些长工。任其自由耕种,秋后按约收租。这时,在牛家堡长工房内为邢家扛活的不少农耕好手租佃了邢家的土地,从此由长工变为佃户。这些佃户们勤耕耘,俭持家,除了交租略有剩余,加之自垦荒田,生活日渐好转。 邢家庄堡门
堡墙
元朝大德年间(1297年—1308年),邢家财主由农转商,将这里的土地卖给了王、马、乔、安、孟等姓佃户。这些佃户们拥有了自己的土地后,更是勤于稼樯,艰苦创业,不多年,便已田连阡陌,平畴无际,使昔日的“邢家佃户庄”很快发展为远近闻名的农耕大村。[5]
我们看到的邢家庄古堡始建于元朝延佑年间(1314年—1321年),由东堡、西堡、大南庄、小南庄、北庄、东庄组成,它是由王、马、乔、安、孟姓人家发迹后兴建的。为了纪念他们的创业史,庄堡仍沿用了邢家庄的称谓。鸟瞰两堡四庄的邢家庄,其堡与庄、庄与堡间沟壑相连,宛如一棵头南根北的大树,庄堡间的沟壑是“树”的枝杈。它们由南汇聚北端形成“树干”。庄和堡分别建造在“树”的枝杈之上,像一个个鹊窝,所以邢家庄有“窝中建都”之称。庄堡内的民宅大都为砖木或土木结构的四合院,其中西堡、东堡的四合院以砖木结构为多。院落或两进或三进,取势方正,布局严谨,左右对称,主次分明,既有精巧的雕饰,又有质朴的农耕设施,处处洋溢着主人当年勤奋而殷实的生活气息。[8] 古庙
精美砖雕
以农耕为业的邢家庄先民们,凭着一代代对土地的挚爱和梳拢,为后人的生息和发展奠定下坚实的物质基础。明末清初受飞狐峪商贸流通的影响,该村的一些农耕大户开始主事农桑,创营他业,开辟新的生财渠道。当时,作为邢家庄第一大户的马家,就以其雄厚的农耕收入为基础,开办了“四盛合”缸房,经营起酿酒业。鼎盛时的“四盛合”日烧红粮两石多,雇佣伙计百余人,规模之大,生意之兴,在蔚县西南乡屈指可数。 马家大院
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正值马家生意红红火火之时,不幸的事情发生了。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秋天,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大批清兵不战自溃,成群结队四处逃窜。这年八月,一股200多人的溃逃清兵从保定北窜,入飞狐出北口,进入蔚县。他们分头在乡间淫掠劫抢,无恶不作,扰得四乡百姓恐惶不安。一日,逃兵探知邢家庄马家为一带首富,于是四五人结伙荷枪而来。当时,“四盛合”的东家已传至马喜,见逃兵临门大惊失色,赶紧上茶敬烟,又吩咐柜上备银设宴。逃兵拿得钱财又见酒肉,立即将枪立墙根,入座吞食。村民有大胆者闻听逃兵在缸房吃喝,便进前观看。正巧,壁立枪支忽然倒地。逃兵大惊,疑是主人酒肉相诱,乘机使人夺枪。遂离席拿枪向围观者射击。村民王老成,腿部中弹倒地,余人奔逃而去。此事惊动了村里颇有威望的马老令,他自幼习武,以七节鞭见长,爱打抱不平,闻讯后,便取鞭召集村民赶往缸房。逃兵见有民众持械涌入,立即开抢,村民王恺被当场打死。马老令见状大怒,舞鞭立毙一兵。众村民一涌而上,混斗中逃兵又有一死一伤,余者不敢再战,夺路而逃。 古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