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在全国看到各大市场,门面都是以重庆切面店,或者重庆高精切面店为招牌。可能大家不知道这群吃苦耐劳的人,到底来自何处。他们主要分布在,重庆市云阳县。沙市镇,鱼泉镇,江口镇。等其他附近的几个镇。但真正的主要还是分布在上面这三个镇。从事这个职业的人以占几个镇的总人口80%。正因为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老老实实做生意。耿耿本本求发展的经营理念。有了家家平均月收入上万。私家车放满整个镇的美好成就。
改革开放初期,“云阳面工”扛着面机随着大批农村劳动力涌向城市打工,由一家一户分散外出,逐步亲帮亲、邻带邻形成辐射带动,全县42个镇乡8万余名农民工分布上海、河南、湖北等全国各地抱团务工创业, 涌现出资产上百万、千万优秀创业者万名以上。“游击队”终于变成了“正规军”,构成了云阳特色劳务输出之一。
据调查统计,全国已开办大小面房2万余户,大面房可创年劳务收入30万元以上,中面房10-20万元左右,小面房10万元左右。面房帮工年工资收入3万元。仅在上海、郑州、武汉三地就开办面房近10000余家,吸纳带动本县就业近5万人。在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开办面房10家,吸呐带动就业人员60余名。“云阳面工”给该县带来15亿元以上的年劳务收入,在发达的经济特区乃至全国各地不但站稳了脚跟,而且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由于面条加工技术独特难以掌握,如今云阳县已出现找一个面房帮工比找一个媳妇还要难的“劳工荒”局面,因此八万名劳务输出者已实现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 云阳县县委、县府高度重视,把劳务经济作为发展当地农村经济的“第一经济”来抓,县劳务办针对“云阳面工”出现的“劳工荒”新情况。新立工作思路,重拟工作措施,积极加强与外出创业人士、务工人员的联系联络,与就业局商榷“定向、定单”培训。走组织化、规模化、集团化输出模式,并重点解决农村“零转移家庭”,决心做大盘强“云阳面工”。
日前,大阳乡东科村的吴富碧老大娘又从乡邮政代办所领取了一笔2000元的汇款单,逢人便乐呵呵地说:“看来我娃儿在广州挂面,又要抱个‘金娃娃’!”
吴老娘的儿子黎明夫妇南下广州挂面已有5年,第一年跟师学艺,第二年就自己开办面坊,所挂的面条不仅品质好,而且诚信经营,深受当地市民青睐,当年就挖到了“第一桶金”8万元,随着他市场的拓展,连续三年每年都有25万元左右收入囊中,他每月定时给老家的母亲寄2000元,说这是老妈在家守院的“工资”。据初步统计,像黎明夫妇在外挂面致富的,云阳就有8万多人。
扛台面机闯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