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王)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jiàn,间或,偶尔)进。期年(满一年,期音jī)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战国策·齐策一》)[2]
“门庭若市”这个成语即出自于此。
战国时,齐国有一位大夫名叫邹忌,人长得很英俊。有一天早晨,他穿好朝服,戴好帽子,对着镜子端详一番,然后问他的妻子说:“我和城北徐公比较起来,谁长得英俊。” 共2张 门庭若市
“您英俊极了,徐公怎么比得上您呢?”妻子说。
徐公是齐国出名的美男子。邹忌听了妻子的话,并不太敢相信自己真的比徐公英俊,于是他又去问他的爱妾,爱妾回答说:“徐公怎能比得上您呢?”
第二天,邹忌家中来了一位客人,邹忌又问了客人,客人说:“徐公哪有你这样俊美呀!”
过了几天,正巧徐公到邹忌家来拜访,邹忌便乘机仔细地打量徐公,拿他来和自己比较。结果,他发现自己实在没有徐公漂亮。于是,他想:“妻子说我英俊,是因为偏爱我;爱妾说我英俊,是因为惧怕我;客人说我英俊,是因为有求于我。其实我实在没有徐公漂亮啊!”
接着,他又从这件事联想到,齐威王身为一国之君,所受到的蒙蔽一定更多。第二天早朝,他就把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说给齐威王听,并劝谏说:“现在齐国地方千里,城池众多,大王接触的人也比我多得多,所受的蒙蔽也一定更多。大王如能开诚布公地征求意见,一定对国家有益。”齐威王听了,觉得很有道理,立刻下令说:“无论是谁,能当面指出我过失的,给上赏;上奏章规劝我的,给中赏;在朝廷或街市中议论我的过失,并传到我耳中的,给下赏!”
命令一下,群臣前去进谏的,一时川流不息,朝廷门口每天像市场一样热闹。[2]
该则成语蕴藏着极大的信息量。它既让人们看到了齐威王的心胸宽阔、气度宏大、通情达理、从谏如流以及知错能改的明主形象,也使人们感受到了邹忌勤于政事、忠于职守、深谋远虑、真诚恻坦而又足智多谋的贤臣形象。读罢该成语故事,既要为威王从谏如流的可贵素养以及革除弊端、改良政治的迫切愿望和巨大决心点赞,又深深钦佩邹忌帮助威王除弊革新的责任感及其高超的劝谏艺术。齐国内政修明,不须用兵就能战胜敌国,使别国臣服,这是威王革除弊端、改良政治的结果。而威王之所以能够从谏如流,付诸行动,与邹忌高明的劝谏艺术不无关系。在此次进谏中,邹忌欲言劝谏大事,却从家庭琐事谈起,他一开始并没有单刀直入向威王进谏,而是巧妙运用设喻类比的方法,从自己的亲身经历出发,从小事入手,以小比大,以家比国,寓治国安邦之道于形象的比喻之中,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达到了心理人情相通,让威王既明白了自己受蒙蔽的严重性,又懂得了纳谏的重要性,从而自觉接受了邹忌的劝告。并悬赏求谏,广开言路,结果收到了齐国国势强盛、威震诸侯的奇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