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台湾府志记载:“草山以多生茅草,故名”。泛指大屯山、七星山、纱帽山、小观音山一带的山区,而非单指某座山峰。名称由来因此地在满清统治时期,官府忧虑贼寇可匿于林中窃取硫磺,故定期放火烧山,因此整个山区只能长出五节芒这类的芒草。 共4张 阳明山
1932年台湾日据沦陷时期成立大屯国立公园协会,将大屯山地区列入国立公园的范围。
1937年12月27日,大屯国立公园与次高太鲁阁、新高阿里山两处国立公园同时成立,直到日本战败。唯当时的大屯国立公园尚包括淡水河对岸的观音山。
1950年,蒋介石为纪念明代大儒王阳明(哲学家、文学家、军事家、政治家),将大屯山、七星山、纱帽山、小观音山一带,原名草山的山区改名为阳明山。 共4张 阳明山
1962年,当时的台湾公共工程局开始规划阳明山公园,初步规划面积为28,400公顷,包括北海岸、观音山与大屯火山群。
1985年9月16日,经过多年规划并解决土地资源纠纷后,阳明山公园正式成立,其范围以大屯火山汇的中心地带为主,并未包含日据时期及初期规划中的观音山,北海岸亦不含之。
该山位于台北北面,离台北有16公里,是大屯山最高峰七星山南麓与纱帽山相交而成的马鞍状台地,海拔443米。阳明山公园建于1986年5月,范围包括阳明山以及由大屯山、七星火山为中心的火山群,面积1.1万多公顷。但因为有火山活动的影响,形成了地下硫气喷发孔和沸腾滚滚的磺泉,使它的景色奇特而壮观,所以名气最大,它是台湾北部的游览中心和避暑胜地之一。
阳明山公园虽位于亚热带气候地区,海拔只有约200至1000米,却偶尔会下雪;屯山积雪是淡水八景之一。
根据气象记录显示,鞍部气象站(北纬25度11分,海拔826米[1])自1949年以来共观测到27次降雪记录(至2004年12月31日止),主要集中在1月(13次),其次为2月(8次)及12月(6次),其他月份没有降雪记录,平均每两年会下雪一次。其中在1956年、1967年和2004年一年内降雪两次。但是,其中积雪记录只有6次,平均近十年才会积雪一次。 共4张 阳明山
大屯山居于大屯火山群之中,海拔1090米,仍残留有火山遗迹。当春季来临的时候,漫山遍野樱花绽放,万紫千红,与苍郁的林木碧草交相辉映,间杂各色杜鹃点染春色,更加绚丽多彩,令人目眩心驰,一年春色尽在此山中,“大屯春色”因此被列入台湾八景之一。主峰七星山因山顶有7个圆形小峰而得名,据考证,30万年前它曾喷发过地热气与硫磺气仍源源冒出。硫磺气至喷孔外围温度逐渐下降,冷却后呈黄色针纵状硫磺结晶,晶莹剔头透,色浓者宛如黄澄澄的黄金,被人戏称为“愚人金”。山谷中当年火山爆发时喷出的岩浆形成的淡红色、黄色、白色、黑色火山岩随处可见,煞是壮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