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火烧山”原指焚烧山林的极端行为,后引申为比喻故意制造事端、煽动他人情绪以达到挑拨离间的目的[1] 。该成语多用于描述人际交往或群体关系中蓄意破坏稳定的行为,含明显贬义[2] 。在实际语用中,常见于书面语境,如文学作品中人物对话或评论性文章中对阴谋手段的批判[1] 。
其核心语义可拆解为:
通过“放火”隐喻煽动性行为
以“烧山”象征破坏性后果
整体强调行为的主观恶意与危害程度[2][1]
康濯于1963年创作的长篇小说《东方红》是该成语的重要出处。书中第十三章描写反面角色齐占杰时,采用“狼叼豹咬的齐占杰,前一阵可光在我面前放火烧山呀!”的表述,生动刻画了人物搬弄是非的形象。这一文学用例成为现代汉语中该成语语义定型的关键依据[1] [2] 。
此外,该成语在民间传说中亦有体现。据春秋典故记载,晋文公为逼迫隐居绵山的介子推出山,采纳臣子建议放火烧山,最终导致介子推母子抱树殉节。这一历史事件虽未直接形成成语释义,但强化了“放火烧山”意象中极端手段与悲剧后果的关联。
在语法结构上,“放火烧山”属于连动式成语,强调动作的连续性与目的性[2] 。具体表现为:
前后动作存在逻辑连贯性(放火→烧山)
隐含行为主体的主观意图[1][2]
其句法功能主要包括:
作谓语:例如“他总在团队里放火烧山,破坏团结”[1]
作宾语:例如“这种行为无异于放火烧山”[2]
“放火烧山”与“煽风点火”构成近义关系,均含有挑拨、激化矛盾的语义核心[1] 。细微差异在于:
语义强度:“放火烧山”强调行为后果的破坏性
行为方式:“放火烧山”侧重手段的极端性[1][2]
语境倾向:“放火烧山”更多见于书面表达
该成语的形成融合了历史典故与文学创作双重脉络:
历史维度:春秋时期介子推传说赋予其'极端手段'的原始意象
文学维度:现当代小说《东方红》提炼其“挑拨离间”的引申词义[2]
在汉字演变研究中,“放”“火”“烧”“山”四字的甲骨文与金文形态,进一步印证了该成语构成语素的古汉语渊源。其中'火'与'山'的象形特征,直观体现了成语的视觉隐喻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