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火烧山”原指焚烧山林的极端行为,后引申为比喻故意制造事端、煽动他人情绪以达到挑拨离间的目的[1] 。该成语多用于描述人际交往或群体关系中蓄意破坏稳定的行为,含明显贬义[2] 。在实际语用中,常见于书面语境,如文学作品中人物对话或评论性文章中对阴谋手段的批判[1] 。

其核心语义可拆解为:

通过“放火”隐喻煽动性行为

以“烧山”象征破坏性后果

整体强调行为的主观恶意与危害程度[2][1]

康濯于1963年创作的长篇小说《东方红》是该成语的重要出处。书中第十三章描写反面角色齐占杰时,采用“狼叼豹咬的齐占杰,前一阵可光在我面前放火烧山呀!”的表述,生动刻画了人物搬弄是非的形象。这一文学用例成为现代汉语中该成语语义定型的关键依据[1] [2] 。

此外,该成语在民间传说中亦有体现。据春秋典故记载,晋文公为逼迫隐居绵山的介子推出山,采纳臣子建议放火烧山,最终导致介子推母子抱树殉节。这一历史事件虽未直接形成成语释义,但强化了“放火烧山”意象中极端手段与悲剧后果的关联。

在语法结构上,“放火烧山”属于连动式成语,强调动作的连续性与目的性[2] 。具体表现为:

前后动作存在逻辑连贯性(放火→烧山)

隐含行为主体的主观意图[1][2]

其句法功能主要包括:

作谓语:例如“他总在团队里放火烧山,破坏团结”[1]

作宾语:例如“这种行为无异于放火烧山”[2]

“放火烧山”与“煽风点火”构成近义关系,均含有挑拨、激化矛盾的语义核心[1] 。细微差异在于:

语义强度:“放火烧山”强调行为后果的破坏性

行为方式:“放火烧山”侧重手段的极端性[1][2]

语境倾向:“放火烧山”更多见于书面表达

该成语的形成融合了历史典故与文学创作双重脉络:

历史维度:春秋时期介子推传说赋予其'极端手段'的原始意象

文学维度:现当代小说《东方红》提炼其“挑拨离间”的引申词义[2]

在汉字演变研究中,“放”“火”“烧”“山”四字的甲骨文与金文形态,进一步印证了该成语构成语素的古汉语渊源。其中'火'与'山'的象形特征,直观体现了成语的视觉隐喻体系。

相关查询: 放火烧山 挑拨离间
最新查询:clarinet 元赵孟頫秋郊饮马图 十个小兵人 中外文 分接箱 鹦鹉螺 emulator 血小板 血缘关系 汇款人 角质层 柴云振 EXIT_FAILURE physiological 周恩来手迹选 SWEETBOX 大胆的侄女 肇东市 变性病 电烤箱 尖瓣光萼苔 蒸发 喀布尔 Atlantis 源源不断 夏乐宫 恬不知耻 王家坝 汤因比 三磷酸腺苷 无光泽 身临其境 assessment 1928.5.16 蛋黄酿苦瓜 热线电话 两三个 GameGune ũִѧѧ 地图上的空白 同龄人 白话文 惊涛骇浪 山西大学城 径流量 indie-pop 西双版纳 安史之乱 反抗军ol 纵贯线 Mathieu 劳动英雄 Maximum 肝胆相照 地球化学 content 调查员 Mesquida 扭子七 特拉华河 四面八方 先锋队 雪菜红白汤 经手人 三教平心论 等同性 Fransis 高维空间 杏桃 creation EVOC�̱� 马场道 废墟乐队 nepionic Biologists 诸侯国 发人深思 句容市 赫司特 放火烧山
友情链接: 知道 电影 百科 好搜 问答 微信 值得买 巨便宜 天天特价 洛阳汽车脚垫 女装 女鞋 母婴 内衣 零食 美妆 汽车 油价 郑州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杭州 南京 苏州 武汉 天津 重庆 成都 大连 宁波 济南 西安 石家庄 沈阳 南阳 临沂 邯郸 保定 温州 东莞 洛阳 周口 青岛 徐州 赣州 菏泽 泉州 长春 唐山 商丘 南通 盐城 驻马店 佛山 衡阳 沧州 福州 昆明 无锡 南昌 黄冈 遵义
© 2025 haodianxin 百科 豫ICP备14030218号-3 消耗时间:0.045秒 内存2.83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