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乃超出生于日本横滨。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春,入横滨侨办大同小学读书。1909年秋,携弟妹随母回故乡念私塾,一年多后转回横滨就读。小学阶段开始翻阅家藏中外小说和诗词,对文学产生爱好,开始练习写诗、绘画。1918年3月入横滨志成中学,后转成城中学,受国文老师影响,开始接触中国新文化运动。
1924年3月,入学京都帝国大学文学部哲学科,其时所写诗有唯美主义倾向。1925年3月,转学文学部社会科;1926年1月,改学美学与美术史专业,选修英国文学、德国文学和考古学,在探索新诗创作中写出一批象征主义诗歌,后成诗集《红纱灯》,部分作品在《创造月刊》、《洪水》半月刊上发表,从此与创造社发生关系(后来成为创造社出版部日本东京分部的联络人),并参加了日本革命学生组织的马克思主义读书会和艺术研究会,从日文、德文书中阅读了一些马列著作。
1927年回国参加创造社工作,宣传马列主义理论,鼓吹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1928年1月,任《创造月刊》编辑,在朱镜我主编的《文学批判》月刊创刊号上发表论文“艺术与社会生活”,对鲁迅等作了评论,引起进步文艺界中展开了一场历时半年多的关于无产阶级革命文学问题的争论;同期发表的“上海”、“街上人”两首诗,则标志着诗风从颓废到革命的转变。同年4月,诗集《红纱灯》出版,反响颇大,奠定了冯乃超在诗坛的地位。9月,参加中国共产党,并在中央宣传部领导的文化党团(后称文化工作委员会简称“文委”)工作,12月受文化党团委托,与郑振铎、钱杏邨等筹组中国著作协会,任监察委员,不久协会即瓦解。
1929年初,任文化党团的文艺组组长,后为“文委”委员;10月,受“文委”委派,与冯雪峰、钱杏邨等筹组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经征询鲁迅意见,确定以鲁迅为首的筹委会12个基构成员。同时,与郑伯奇、沈端先等成立了中共领导的艺术剧社,任剧社文学部部长,开办戏剧讲习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