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疆博物院是中国北方地区创建最早的博物馆,也是中国建立时间最早的博物馆之一,筹建于1922年。博物院位于天津工商学院校内(今天津外国语大学),该学校为法国天主教会献县教区耶稣会在中国创办的第二所天主教大学。北疆博物院目前是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和重点保护等级历史风貌建筑。现为天津自然博物馆的库房,存有大量标本藏品。
1922年,北疆博物院的办公楼建成,由当时的比商义品公司建筑师比奈设计并监造,位于当时工商大学的院内,建筑整体为三层钢筋混凝土结构楼房,高21米,占地面积300平方米。建筑内部分设实验室、办公室、藏品库,还设有防盗门和双重窗户。1925年,北疆博物院的陈列馆建成,由法商永和营造公司设计,位于当时办公楼的西端,整体为三层建筑并采用防火、防盗、防尘和防震等措施,建筑还设有高窗用来天然采光。按照博物院的建设要求,桑志华将平板花玻璃镶嵌在钢筋水泥窗框内,以免室内受尘土和大雨的侵袭;又将陈列柜直接固定在墙壁上,让光线更通透。内部陈列室采用中心牛腿柱式结构。1929年,北疆博物院又进行了第二次扩建,在与主楼平行的位置上建设了一座两层楼房,并在两座楼房之间设置了一条空中通道,使三座建于不同时期的建筑连成一体,形成“工”字形。
20世纪20年代,上海已先后出现震旦博物院和上海博物院。当时,由天津耶稣会提供赞助的法国传教士桑志华搜集了大量地质、岩矿、古生物和动植物等方面的标本和化石并储存在天津耶稣会修会帐房崇德堂内,后来标本逐渐地充斥了崇德堂的各个房间和地下室。因此,桑志华向耶稣会提出创建博物院的要求。1922年,在法国天主教会和天津法租界行政当局的支持下,合并考虑桑志华的建议,决定在校内同时修建博物院,以解决标本收藏的难题。桑志华在马场道南侧盖起了一座占地300平方米,高21米的三层楼房。桑志为其取名为“MUSEE HOANGHO PAIHO”,即“黄河白河博物馆”,后因藏品来源的拓展,定名为北疆博物院。现在这座大楼的两侧墙上各有中文和法文标志,便是当年的原貌。
1928年5月,天津北疆博物院陈列馆正式向公众开放,展出了植物标本2万种,动物标本3.5万种,岩石与矿石标本共7000种,动物骸骨化石1.8万公斤,各地地理、山川、河流、土壤和动植物分布地图133幅,照片3000余张,以及关于人类学、工商业和农业的调查报告。结合展览还举办有关的科学知识的讲座。桑志华还特别为为介绍北疆博物院的藏品撰写了一套出版物。当时,博物院不但设有陈列室,还有实验室,后来又新建了试验馆楼和公共博物院,共占地2000多平方米。展室陈列的各种标本,每星期三、六、日对外开放。博物院由桑志华任院长,德日进任副院长。桑志华发现的四个古动物群点:甘肃庆阳的三趾马动物群、内蒙古萨拉乌苏的更新世哺乳动物和石器、河北阳原泥河湾和山西榆社的上新世哺乳动物群的各种标本都在北疆博物院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