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VD在诞生之初的全称是“Digital Video Disc”(数字视频光盘),后来则被称为“Digital Versatile Disc”,即“数字通用光盘”,是LD/CD/VCD等光存储产品的接班人。[2] 共2张 DVD图册
从1994年下半年提出DVD的初步规格,到1996年年初DVD样机的出现,前后只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其发展速度可谓非常之快。[2]
DVD的诞生及其标准的确立与娱乐业有着很大的关系,就像当年索尼公司(Sony)开发CD光盘时也是主要针对娱乐业,九十年代初,美国电影制片业顾问委员会起草了一份代表好莱坞七大电影制片公司的愿望书,其中一项就是要求能在一张CD中记录一部标准长度(135分钟)的视频节目,并要求高于LD的图像和声音质量。上述要求于1990年提出,在1994年正式得到确定。要知道VCD的图像分辨率只有352×240(NTSC制式)或352×288(PAL制式),显然,单靠提升视频编码技术是无法满足上述要求的。鉴于好莱坞影视集团在世界娱乐业中的影响力,硬件厂商又开始了新的努力,可以说这是研究开发DVD的最初动因。[2]
1994年12月16日,大名鼎鼎的索尼公司和飞利浦公司(Philips)率先发布了“单面双层12cm(5.25英寸)高密度多媒体CD的格式与技术指标”,简称多媒体光盘系统(MMCD:Multi Media Compact Disc),可以说这是第一个准DVD技术规格。[2] 共10张 DVD图册
在1995年1月初的拉斯维加斯国际消费电子设备大展上,索尼公司轰轰烈烈的开始为DVD制造声势,并暗示自己将在DVD领域中领先一步。这意味着DVD竞争的完全公开化,因为另外一家同样著名且实力雄厚的公司做出了针锋相对的决定,发誓要与索尼一争高下,那就是对DVD蓄势已久的日本东芝公司(Toshiba)。[2]
DVD图片
在那次大展之后不久,1995年1月24日东芝公司就发布了另一个DVD规格——“超密度光盘系统”,简称SD(Super Density),这一简写仍用在东芝公司的相关DVD产品的型号中。[2]
对于DVD来说,1995年9月15日是一个关键的日子,两大阵营终于达成了统一DVD标准的协议在最后关头,索尼公司做出了重大的、关键性的让步,放弃了自己的光盘结构,同意采取东芝公司独具匠心且较为先进的双盘对接的光盘结构,而东芝公司则相应的在数据调制和信号处理等方面向拥有丰富的CD生产、开发经验的索尼公司妥协。[2]
虽然这场空前激烈的DVD规格大战最后达成了统一的格式,但也从此埋下了祸根。表面上看,MMCD与SD在规格上是一软一硬,双方各占一项,平分秋色。可事实上,采用MMCD的部分按照索尼技术人员的话说是“象征性的”,这让一向以技术领先著称的索尼很没面子。从此,索尼与飞利浦的“复仇”之心时刻没有停止跳动,而刻录DVD与下一代蓝光高密度光盘时代,就是其反击的开始。[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