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封寺,位于湖南省衡阳市南岳第一高峰祝融峰额下,是现今全国汉族佛教重点寺院之一。自隋大业年间(605-618年)建寺起,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上
封寺在东汉时期系道教宫观,称“光天道观”,隋初为道教第二十二福地。大业年间,隋炀帝南巡至此,下旨改观为寺,赐名“上封寺”。但据宋朝陈田夫《总胜集》“光天观”一条记述,则光天观当别有基也。陈田夫是宋代道士,住南岳九真洞老圃庵,他来往七十二峰间三十余年,考证而成书,所引资料又是中唐初期的《衡岳十八高僧传》,该传写成时距隋代建寺年代尚近,所说应该是可靠的。
上封寺在南岳最高峰祝融峰侧,隋以前叫光天观,有司天霍王庙,道家称它为“第二十二光天坛福地”,是一座道教庙观。据《南岳十八高僧传》载,陈光在初,慧思和尚领徒至此建阁,作真徒上下经行听法之所。又《福地志》载:隋大业年间(605-618)。改建为寺。以其为“敕建”,故名“上封”。
宋代敕建仍为“上封寺”沿袭于今。唐末诗僧齐已曾住此寺。北宋末,著名僧人佛心、善果,先后主持上封寺,殿宇规模逐渐扩大,香火也日渐旺盛。
大约直到明朝中期,铁的冶炼得到较大发展,开始有了铸造工场,铸造的规模和工艺都有显著变化和完善,信士们有可能捐资奉献铁瓦。于是上封寺、祝融殿都变成了铁瓦石墙,屹立峰头,给人一种坚不可摧的感觉。明嘉靖中(1522-1566年),上封寺又新建天王殿,信士罗枬还特地捐资铸成铁质四大天王立像,进行供奉。铁铸四大天王就屹立在殿侧两壁前,伟岸奇特,造形生动,金碧辉煌,威严逼真。可惜四尊巨像已在1949年末一次大火中毁去。
从康熙后到今,上封寺兴废沿革,才有一些志述。据新编《南岳志》载:“清康熙中(1662-1722年),湖南巡抚周召南邀请高僧异目来寺作方丈,大修寺舍,建成一座四进两廊大佛寺。”这大约是上封寺历史上的鼎盛时期之一。据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对当时南岳僧寺163所中的29所的田亩进行勘查,上封寺有田448.1亩,其经济实力居南岳五大丛林之首。
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曾赐过太子少保衔的湘乡人曾国荃捐资白银二万余两,重修上封寺,寺宇一新,曾国荃还有刻碑记载了这份“功德”。
民国期间,因高山风烈雪多,上封寺又渐颓败,加上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上封寺方丈素禅为国民党地方当局杀害,寺僧星散,寺院荒芜,寺产也多被豪强侵夺,殿庭更加寂寞冷落,直到民国二十一年,时任湖南省政府主席的何键,聘请高僧宝生来上封寺作住持。
宝生经过三年寺产清理和十方募化,大修天王殿、大雄殿,重建祖堂、禅堂,增建齐堂、寮房,并新修香客招待所;他召回僧众,恢复丛林制度,又建由上封寺登祝融峰的石板游路,重修太阳泉引水石枧,亲自书写了“黄离狮吼”和“震萃风云”两幅横额,镌刻在避雨亭两端。 共3张 大雄宝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