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1] 凡例
总述 大事记
第一编滩涂资源开发利用
第二编围垦
第三编水利
第四编城镇建设
第五编农林果蔬
第六编乳牛乳品
第七编畜牧水产
第八编工业
第九编建筑业、住宅建设
第十编商业、储运业
第十一编计划、财务、审计
第十二编劳动、工资、农场人口
第十三编科技
第十四编教育、文化、卫生、体育
第十五编农场、公司(厂)
第十六编党政群体单位
第十七编人物
第十八编文献
增记 编后记
《上海农垦志》编纂审定人员名单
版权页
概述
大约[2] 在16000年前,整个上海地区以及东海大陆架、台湾岛、日本列岛等是连成一片的陆地。到了距今7500年前,由于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大陆的海岸线向西移动。长江入海口退至现今的镇江、扬州一带。现代上海所在地区沦为一片沧溟。
随着岁月的流逝,长江挟裹的泥沙沉积速度超过了海平面上升和地体下降的速度。泥沙沿着长江口的南北两翼堆积,大约到十五六世纪,长江南岸的滨海平原向东推进到今南汇县境内的中港、老港、四灶、黄沙和大泐一带。长江口的一片片沙洲逐渐固定并形成了崇明岛。
濒江滨海的滩涂每年以数米乃至数十米的速度淤积。某种意义上,上海的城市发展史就是一部开发利用滩涂资源的围垦史。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至1990年,全市用于各种用途的已围垦的滩涂总面积有92.64万亩,其中,农业生产用地53.6万亩。相当于1990年上海市全部农业用地的十分之一。上海农垦70多万亩土地98%以上是1950年以后历年围垦得来的。
为了科学地、充分地利用滩涂资源,使这些土地生产出更多的粮、棉、油及各种农副产品,上海农垦对场域内的土壤资源多次进行了科学调查,为农业开发利用滩涂资源提供依据。
概述
上海[3] 滩涂资源丰富,围垦历史悠久。
1990年上海市土地面积6300多平方公里,其中62%的土地是两千多年来上海人民连续不断地在潮间带高滩围堤开垦形成的。历史上滩涂围垦对上海陆域发展和上海城市形成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现代滩涂围垦对上海市农业、工业、港口、第三产业和城市发展提供了需要的土地。上海滩涂开发已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并对促进上海社会经济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新中国成立以前,当上海滩涂淤涨到一定高程时,地方权势人物或地方团体便来抢夺,雇工围垦耕种,沿江沿海无田贫苦农民迫于生计,常担着风险作小规模围垦,但因自有资金有限,围堤工程质量粗劣,效益很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