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话属于吴语太湖片,通常称为“上海闲话”,是现代吴语方言地区的最有影响力的方言之一。这不仅是因上海的城市地位,更是由上海闲话的历史形成和特点决定的。
上海位于江东吴地,本地语言为有数千年历史的古老吴语。吴语一词自古有之,常见于古诗文中,即指江东一带方言,上海话是吴语的一种,承载古代江东文化气息。[6]
要论及上海话的渊源,我们首先应该区别两个“上海方言”的概念,因为在上海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过两个“上海话”。一个是上海本地长期自然发展而来的“老上海话”,与目前上海城市四周郊区的方言一致;另一个是从上海开埠以后随上海城区快速发展及人口迁移而形成的城市“新上海话”。国内外统称的“上海话”,指的都是新上海话。不过要追溯上海话的历史渊源,还得从上海的建城历史以及上海开埠以前的上海话说起。
上海的人口聚落是因上海浦而得名的。上海浦就是今从龙华到外白渡桥一段的黄浦江。古代在长江出海处的三角洲上,有一条自西向东、水势浩大的松江(即吴淞江,苏州河),在其下游近入海处,有上海浦和下海浦两支流。以“上海”相称的聚落,最早见于北宋熙宁十年(1077)。当时在华亭县的东北方,有一个名叫“上海务”的管理酒类买卖和征酒税的集市,其他大约在今上海老城区的东北侧,东边就是上海滩。 南宋-元地图
后来到了南宋,吴淞江开始淤塞,原来在吴淞江上的大港口青龙镇为上海务所替代,政府在上海设立主管商船税收的市舶务,宋元之交,上海已经发展为华亭县东北的大镇。到了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析华亭县东北五乡为上海县时[21] ,县治就在宋代的上海务处,在这里形成了一个规模较大的聚居中心。
明-清中期地图
上海早期人口主要从西南松江地区扩散而来。上海方言与松江方言经过长期独立发展,逐渐形成了一个有别于松江方言的上海方言区。 上海方言最有和代表性的是上海老城区方言。
历史上苏州府和嘉兴府是两个大府,经济发达,文化繁荣,松江府却相对落后,而上海地区又是在近海滩,所以就整个松江地域的方言来说在太湖片里发展是很缓慢的,上海方言更为古老,它保留着许多古老的语音和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