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间派概念最早由斯塔尔夫人在1794年著作《论国内和平》中系统阐述,她将法国政治派别重构为君主立宪派与温和共和派组成的中间联盟[3] 。中国共产党在1935-1940年间提出统一战线三分法(进步、中间、顽固势力),形成"三三制"政权建设理论,成为处理中间派关系的里程碑[2] 。
在德国,施罗德政府推行的"新中间派政策"体现经济效率与社会公平的平衡。俄罗斯中间派政党则呈现从自由民主派向体制内政党的演变轨迹[4] 。2024年法国政治危机中,马克龙任命资深中间派贝鲁为总理,试图在极左翼与极右翼间建立缓冲机制[5] 。
学术界对中间派界定存在分歧:五四时期文白论争中,中间派表现为语言改革渐进立场;部分研究者认为不可知论哲学基础是否构成中间派特征尚存争议[4] 。2024年阿根廷金砖国家拒绝事件显示,政治极化和个人议程主导国家利益的现象广泛存在于许多国家,无论是左翼、右翼还是中间派,各个政治派别的代表都应当为国家的共同愿景而合作[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