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成语最早见于邓小平1978年在中国工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致辞,原文强调中国工人阶级作为"久经考验的立场坚定的革命领导阶级"。其构成包含时间维度("久")与实践维度("考验"),完整展现通过长期实践检验形成可靠结论的认知逻辑。
在人物评价领域,既用于革命家邓小平、毛泽东等历经革命实践锤炼的特质描述[1] ,也见于书法家启功在文革时期保持人格操守的案例。在文化传播层面,常被用于评价朱生豪莎士比亚译本文本经过时间检验的翻译品质[2] 。
作为联合式成语,其构成要素包含:
时间状语"久":强调验证过程的持久性
动词短语"经考验":突出实践检验的动态过程该结构使其在语句中既可作为修饰性成分(如"久经考验的战士"),也可独立成句(如"这套理论久经考验")。
中共党史专家陈晋在《为什么是邓小平》等著作中,通过分析邓小平的革命历程,系统阐释了"久经考验"在政治语境中特指"通过长期革命实践验证"的核心要义。其研究指出,该成语在党史文献中多用于描述领导者经受战争、政治运动等多重考验形成的政治品格[1] 。
在学术出版领域,商务印书馆评价朱生豪译作时强调"久经考验的译本品质",此用法准确体现了该成语描述文化产品经受时间检验的语义延伸[2] 。2021年党史主题演讲中,"久经考验的中国共产党人"表述,延续了邓小平原著的用法逻辑,用于阐释党组织在百年历程中的实践验证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