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原籍浙江省绍兴县(今绍兴市),1898年3月5日生于江苏省淮安府山阳县(今淮安市)。[11] 不满一岁时,因其小叔父周贻淦病危,故过继给周贻淦。两个月后,周贻淦去世。周恩来由守寡的嗣母陈氏抚养。四岁时,嗣母就教他识字;五岁起,送他进私整读书。嗣母对他的要求很严格,每天黎明时刻,就把他叫起来,亲自在窗前教他读书。空暇时,就教他背唐诗,给他讲故事,如《天雨花》《再生缘》等。[25]
1904年,随同父亲、生母、嗣母和弟弟,一起搬到清河县清江浦(今江苏省清江市)居住,并到外祖父家的家塾里读书。1907年上半年,生母一病不起;1908年7月间,嗣母被肺结核夺去生命。[25]
1910年春,到奉天省银州(今辽宁省铁岭县),入银岗书院读书。秋,到奉天府(今沈阳市)入奉天第六两等小学堂(后改名东关模范学校)学习。[11] 这是一所刚开办不久的比较新式的学堂。课程包括修身、国文、算术、历史、地理、格致、英文、图画、唱歌、体操十门。比起旧式的私塾和书院来,这些课程在周恩来眼前打开一个新的天地。他在学校中学习认真,有礼貌,守纪律,各门功课都学得很好,国文的成绩尤其突出。课余常爱读《史记》《汉书》《离骚》等书。他的作文常被教师批上“传观”二字,贴在学校的成绩展览处,让同学们观看。1912年10月,他写了一篇作文《东关模范学校第二周年纪念日感言》,认为中国要图强,应该从根本做起,把教育办好。[25]
1913年春,到天津。报考南开学校。学校在暑假中招生,考试的科目有英文、国文、算学三门。为了准备考试,特别是考虑到南开重视英文的特点,周恩来先在天津大泽英文、算学补习学校补习了三个多月的英文。8月16日,参加南开学校入学考试。录取后,在8月19日报到入学,编在一年级己三班(后改为丁二班)就读。从这时起,整整四年间一直在南开学校学习,并且住宿在学校里过集体生活,连假期中也很少回家。入学的第二年,和同班同学张瑞峰(蓬仙)、常策欧(醒亚)三人发起组织“敬业乐群会”。在学校里,还先后担任过《校风》的总经理、演说会的副会长、国文学会干事、江浙同学会会长、新剧团布景部副部长、暑假乐群会总干事和班中干事。在新剧团里,除负责布景外,还在《一元钱》等新剧中扮演女主角。《一元钱》的演出,曾在天津轰动一时,并在1915年暑假中到北京青年会公演,博得好评。[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