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趋同”原是生物学术语,20世纪40年代后,西方资产阶级学者将这一术语引入社会科学领域。美国社会学家索罗金在1949年所写的《俄国与美国》一书中首先使用这一慨念。到60年代,随着经济的国际化,趋同论的观点被更多的人所接受,并进一步系统化。主要代表人物有荷兰的经济学家丁伯根、美国的社会学家贝等。
他们从论述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未来发展的趋势出发,认为社会的发展与生产关系毫不相干,科技革命产生工业社会;无论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正在走同一条发展道路,它们既有相同之点,也各有短长;社会发展的趋势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共同的、相近的结构成分日益增多和强化,各自的弱点将不断克服,并相互影响,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使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差别逐渐缩小,以至于完全消失,最终发展为本质上同一类型的工业社会。在这种社会里阶级对抗消失,科技空前发展,经济有计划的发展,没有经济危机,没有社会不平等。
趋同论是个极为广泛的概念,涉及面很广,有“改革趋同论”、“所有制趋同论”、“市场化趋同论”、“生产力发展趋同论”、“价值体系趋同论”、“管理趋同论”、还有科学技术决定论、所有制趋同说、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有机结合说等,还有多种流派,主要有以下几种:
完全趋同论是由荷兰的经济学家丁伯根提出,认为历史的发展进程将发生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差异减少,差异减少的原因在于两种制度都向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体制发展、在于两种制度都走向“混合所有制”、在于两种制度下的收入分配体制和差异趋向同一;差异减少到一定程度,两种制度完全融合为一种最优的社会制度。
有学者认为,完全趋同论混淆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其实质是认为整个世界最终趋同为完全的资本主义。
局部趋同论由西方学者多尔提出,他认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制度两种社会制度会在一些方面趋同在另外一些方面保持差异,趋同是局部的。
有学者认为,局部趋同论实际上把资本主义制度看成是永恒的,资本主义通过局部改良可以消除其内在的基本矛盾而成为完美的制度。
双向趋同论者认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差异的减少、趋同的发生是这两种制度相互靠近、中途汇合的结果,是两种制度向对方运动的结果。
中国有学者认为,双向趋同论从表面上看,既要求社会主义向资本主义趋同,也要求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趋同。但实际上,它要社会主义向资本主义趋同的是私有制,即要社会主义变为资本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