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采用徽派石雕技艺,四根立柱直接冲天,立面形成三间分隔,顶部设置三重檐楼阁式结构。坊体通高11.5米,面阔9米,立柱、额枋均以整块花岗岩雕凿而成,横梁处保留明代典型的浅浮雕纹样。坊额正背两面分别镌刻"三朝典翰"与"奕世承恩"八个楷书大字,字径达0.8米,采用阴刻填漆工艺至今清晰可辨[2] 。
该坊旌表对象汪伯爵为明崇祯年间中书舍人,掌书写诰敕等文书事务,其子汪德章出生三日即获封典翰官职[1] 。明代中书舍人属从七品文官,因常在御前侍奉笔砚,故尊称"典翰"。父子相继任职形成"奕世承恩"典故,成为牌坊题额的核心依据。牌坊落成时值崇祯末年(1641年),距离明朝灭亡仅三年[2] 。
部分民间传说称该坊为出生三日婴孩单独建造,但据《歙县志》及明清档案记载,汪德章实际袭职时年满十六岁,'三日获封'之说或源自其父任职时长贯穿万历、泰昌、天启三朝的引申表述[2] 。另据明代封赠制度考证,汪伯爵本人确系天启年间中书舍人,其子承荫入仕符合《明会典》规定。
作为许村古建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坊于2006年被整体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年实施的保护工程中,采用传统工艺对坊体裂缝进行环氧树脂灌注加固。现存坊体结构稳定,但部分横梁存在微小位移,监测数据显示年均位移量不超过0.3毫米[2] 。
该坊与许村古建筑群内薇省坊(嘉靖年间)、五马坊(正德年间)形成明代官制牌坊序列,共同体现徽州"十万户人家升官图"的人文特色。坊名"三朝"既指汪氏父子服务万历、泰昌、天启三朝的任职经历,亦暗含"天地人三才"的哲学寓意。现存明代题刻中,"奕世承恩"四字笔法带有晚明台阁体向馆阁体过渡的特征,具有书法史研究价值[2] 。
三朝典翰坊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