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性指为社会发展服务且不以盈利为目的的社会行为准则,需兼顾社会整体即时与长远需求[3] [7] 。根据2025年最新界定,其本质特征包括:
非营利性:项目建设难以通过直接收益回收投资[3]
普惠性:让社会公众普遍地感到自己从中受益,让大家都能感觉到很温暖[1][6]
公共性:利益指向超越个体简单叠加的非经济性特征[7]
2025年文献确立的四维特性框架[6] 包括:1. 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2. 基本性;3. 均等性;4. 便利性
主导性: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的运行模式[6]
基本性:建构百姓日常生活所需的"最低文化生活保障线"(如图书馆服务)[6]
均等性:服务对象不分人群和地区,平等享受服务[6]
截至2025年,公益性已形成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气象、城市市政设施、环境保护项目,公、检、法、司等政权机关建设项目,以及党政机关办公设施、国防事业建设项目的九大核心应用领域[3] :
基础科研与教育发展
公共医疗服务体系
文化体育设施建设
生态环境保护工程
城市市政基础设施
司法行政机构建设
国防军事项目
气象监测服务系统
社会福利保障体系[3]
2022年相关法规明确公益性社会组织需满足:
资产归属法人所有且不得分配[4][5]
公益性社会组织年度支出符合法定比例要求[4][5]
2025年研究界定文化事业的公益性表现为:
服务载体:博物馆、公共图书馆等基础文化设施[2][6][8]
运营模式: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6]
服务内容:提供非营利性高雅文化产品[8]
对比特征:区别于市场化的影视、游戏等文化产业[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