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牛山山名的来历,与唐代云岩寺创始人自在禅师有关。自在禅师本是南方人,学道既成,请恩师指点。恩师说:逢牛则止。自在禅师便由南向北来到野牛岭,从山上下来的几名猎人却劝他一人不可前行,因为岭上有凶猛的野牛,很多路人被它吃掉,猎人三五成群敲锣壮胆才敢走过。自在禅师想起恩师的话,就径直上了野牛岭。野牛岭上古木参天,藤萝缠绕,确实阴森可怖。他正走着,忽听一声吼叫,一头野牛猛地蹿出来。然而,当它的犄角快要顶到自在禅师时,它突然温顺地卧在自在禅师身旁。因自在禅师在此降伏野牛,故八百里绵延山脉,就被称为伏牛山。[5]
伏牛山区位于河南省西部,西与陕西省接壤,东至方城北部,南至南阳盆地北缘,北至崤山。在中国地势的三大阶梯中,伏牛山处在第二阶梯向第三阶梯过渡地带,呈西北——东南走向,东西绵延长约400公里,总面积约1万平方公里。[6] 地理位置和构成
伏牛山脉北面之脉发展为熊耳山脉和外方山脉;南面即为南阳盆地。
山地向东延伸到南阳方城东北突然中断,形成著名的“方城缺口”,缺口长约30公里,宽约8~15公里,是一条由西南向东北延伸的山间堆积平原地带,缺口东南又是地势起伏的低山丘陵。“方城缺口”是沟通华北平原和南阳盆地、江汉平原的天然交通要道。
伏牛山脉规模巨大,山势异常高峻雄伟,主要是花岗岩山地。其中西北段山体宽阔完整,山势高峻雄伟,由此向东南分支解体,山势也逐渐低缓而分散,变为低山丘陵。
山脉西北段大致位于白河、二郎坪至双龙一线西北。是省内中山大面积集中分布地区之一。
山脉主脊地带,层峦叠嶂,多悬崖峭壁和奇峰突起。
一般海拔高度1000~1500米,2000米以上的高峰有老君山、鸡角尖、尧山,牛心垛等,峰顶初夏常见风雪,被称为省屋瓴。伏牛山脉西北段山势高峻,气候湿润,且垂直气候变化比较明显,天然植被与野生动物繁多,为一些原始次生林保护较好的山坡地段,被国家和河南省定为自然保护区。
伏牛山脉西北段山体被西北—东南走向的老灌河断裂谷地纵向分割成两列规模较大的山岭。北面山岭构成伏牛山的主脊,位于栾川以南的部分,当地称之为老界岭,为长江与淮河的分水岭。老界岭山脊狭窄陡峭,多呈锯齿状或锥状,一般北坡陡,常有悬崖峭壁出现,坡度多在40°以上,有的超过80°;南坡稍缓些,坡度25~40°。这些中山区海拔高度为1500~2000米,部分在2000米以上。其主要高峰:玉皇尖、老君山、玉皇顶、龙池 、尧山,牛心垛海拔都在2000米以上,相对高度大部分在1200米以上。山地多由燕山期花岗岩组成,两侧为古老的变质岩层,局部地方有石灰岩出露。大部分山坡,上部为直线形,下部为凸形。
发源于山脉两侧的河流或谷地,下切强烈,形成一些又窄又深的峡谷或嶂谷。并有很多的跌水和瀑布,使山区具有明显的峰高谷深的特征。区内60°以上的山坡、谷地或道路边坡,雨季和开春化雪时,易出现滑坡,重力地貌作用较明显。在海拔1400~1800米上、下的地带,有古冰川作用的遗迹,栾川南部的鸡角尖,西峡北部的桦树盘,古冰斗形态保存尚好。嵩县南部的龙池 山顶北侧,有一冰斗积水成湖,常年不干,谓之龙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