孛儿只斤·忽必烈(一译呼必赉[49] ,传统蒙文:ᠪᠣᠷᠵᠢᠭᠢᠨ ᠤ ᠬᠣᠪᠢᠯᠠᠢ,西里尔蒙文:Боржигины Хубилай,拉丁化拼写蒙文:borjigin-u qubilai),生于元太祖十年八月二十八日(1215年9月23日),是成吉思汗铁木真之孙,也是拖雷与正妻唆鲁禾帖尼所生的嫡次子(在拖雷的十个儿子中排行第四)[3] [54] 。
相传,成吉思汗对刚出生的孙儿忽必烈端详良久,然后说道∶“我们的孩子都是火红色的,这个孩儿却生得黑黝黝的,显然像他的舅父们。去告诉唆鲁禾帖尼别吉,让她把他交给一个好乳母去喂养。”遵照他的意见,带有部分克烈一突厥血统的忽必烈被交给拖雷的次妻撒鲁黑(出身乃蛮部)抚养。[77]
元太祖十九年(1224年)春,成吉思汗从西域撤军,到了阿拉马克委(今额尔济斯河畔),会见前来迎接的众亲属。恰巧十一岁的忽必烈和九岁的弟弟旭烈兀刚在原乃蛮部边境的爱蛮·豁亦之地初猎而归,忽必烈射杀了一只兔子,旭烈兀射杀了一只山羊[5] 。按照蒙古人的风俗,成吉思汗亲自为这对初猎成功的嫡孙举行拭指仪式(孩子第一次出猎后由长辈在孩子的手指上拭油,即用所杀猎物的肉或油脂拭指[136] )。[77] 《蒙古历史油画长卷》中,成吉思汗为忽必烈、旭烈兀举行初猎仪式
长大后,忽必烈被认为英明睿智,侍奉母亲以孝闻名[6] 。他热衷于访求前代帝王的功业逸事,尤其是喜欢听唐太宗李世民作为秦王时广延四方文学之士,讲论治道,终成大业的事迹,而且由衷钦佩,锐意模仿[64] 。他千方百计延请召集藩府旧臣及四方文学之士,孜孜不倦地询问治理国家的方略办法[79] 。由于其一系列的努力,身居漠北的忽必烈,周围渐渐汇集了一批“亡金诸儒学士及一时豪杰知经术者”[80] 。[78] 乃马真后称制元年(1242年),西京怀仁人赵璧也应召到忽必烈左右。赵璧学习蒙古语,为忽必烈译讲《大学衍义》[83] 。在赵璧荐引下进入王府的前金朝状元王鹗为忽必烈讲《孝经》《尚书》《易经》及儒家的政治学和历史,每夜分,乃罢。同时,忽必烈在和林(故址位于今蒙古国后杭爱省杭爱山南麓)结识的僧人子聪(后得名刘秉忠),是一个“于书无所不读”,“论天下事如指掌”的人,由于他博学多能,善于出谋划策,深受忽必烈重视[84] 。元定宗二年(1247年),汉地世侯史天泽的幕僚张德辉被忽必烈召见,议论治国之策与儒家学问,又推荐了名士李冶等二十余人[85] 。而早在窝阔台汗时期就已投靠蒙古贵族的汉族知识分子窦默和姚枢先后被忽必烈聘用。窦默为忽必烈讲解三纲五常、正心诚意之说[82] ;姚枢为忽必烈讲解儒家治国平天下之道[8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