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血指在循环系统中未经组织毛细血管物质交换的血液,其本质特征包括:
氧分压高于静脉血(80-100mmHg),二氧化碳分压低于静脉血[1][3]
血红蛋白氧饱和度超过95%,呈现典型的鲜红色外观[2][3]
血液pH值维持在弱碱性范围(7.35-7.45)
区别于静脉血的根本标准并非所在血管名称,而是气体分压差异。例如肺动脉中流动的是静脉血,而肺静脉中流动的则为动脉血[2] 。
左心室收缩将含氧动脉血泵入主动脉,经分支动脉输送至全身毛细血管网。在此过程中,血液通过扩散作用向组织释放氧气并吸收二氧化碳,转变为静脉血回流至右心房[4] 。
右心室的静脉血经肺动脉进入肺泡毛细血管网,完成二氧化碳排出和氧气摄入后,转化为动脉血并通过肺静脉返回左心房。这一过程使静脉血重新氧合为动脉血[2] 。
动脉血检测主要应用于以下临床场景:
呼吸功能评估:通过血气分析测定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诊断呼吸衰竭或酸碱失衡[1][3]
重症监护:通过动脉血气分析评估患者氧合状态,为治疗方案提供依据[3]
急救处置:快速判断中毒(如一氧化碳中毒)患者的血液氧合状态[2][3]
采集时需选择浅表动脉(如桡动脉),因动脉血管压力高需专业穿刺技术。检测结果可反映实时生命体征,但存在操作疼痛度高、止血困难的临床局限性[3] 。
血管类型判断错误:肺动脉与肺静脉分别承载静脉血与动脉血,与血管命名形成逆对应关系[2]
颜色绝对化认知:人工充氧的静脉血虽呈鲜红色,但因其二氧化碳分压未改变仍属静脉血范畴[2]
成分差异误解:除气体含量外,动脉血与静脉血的血细胞、电解质等成分浓度无本质区别[1]
动脉血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