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相及翅面的皱褶
蜉蝣总目 模式昆虫
现存蜉蝣前翅的纵脉主要包括:前缘脉C、亚前缘脉Sc、径脉R、前中脉MA 、后中脉MP 、前肘脉CuA和后肘脉CuP、臀脉A。除纵脉外,大多数类群还具有网状的横脉。除此之外,前翅还具一个亚前缘脉弓(subcostal brace)、各种闰脉以及缘闰脉。蜉蝣前后翅或多或少地呈现皱褶状,即像折叠扇面样的凹凸不平。另外,蜉蝣的Sc和Rs脉有时具非常明显的脉弱点。一般认为,蜉蝣脉相非常接近原始的昆虫脉相。
Kukalová-Peck提出一个昆虫翅脉的原始模式(Kukalová-Peck 1991)。在这一模式中,昆虫翅上具8对纵脉,分别为缘前脉PC(PCA+, PCP-), 前缘脉C(CA+, CP-), 亚前缘脉Sc(ScA+,ScP-), 径脉R(RA+, RP-), 中脉M(MA+, MP-), 肘脉Cu(CuA+,CuP-), 臀脉A(AA+, AP-), 肩脉J(JA+, JP-)。每对脉的前一支为凸脉,后一支为凹脉,凸凹脉相间排列而使翅面呈现皱褶状。随着进化,在蜉蝣目中,PC、 C 和ScA 愈合成现今的前缘脉C。亚前缘脉弓由ScA+演化而来,它将C脉、Sc脉以及R1脉连接在一起。根据这一模式,蜉蝣目前翅脉相是非常原始的。
翅的关节和翅位
由于缺乏有关的骨片和飞行肌,蜉蝣在停息的状态下只能将翅竖立于体背,而不能像新翅类一样将翅折叠于胸腹部的背面。这种观点见于多种资料中,但Kukalová-peck认为这种观点并不正确。她提出,在原始有翅类昆虫翅基周围具有一马蹄型环绕的骨片组,每块骨片的结构和形状大体相似。这些骨片组成4列8行,每一行对应于一条纵脉。这些骨片包含血管,最靠近翅的那一列存在着血窦,给8条纵脉供应血液(Kukalová-Peck 1991)。
在蜉蝣目,这些骨片发生不同程度的退化和愈合。蜉蝣目前翅的关节板由Sc、R和M脉基部与脉相邻的两列骨片愈合而成,Cu、A 和J脉基部相应的骨片绞合在关节板的后方。另外两列骨片在古生代的蜉蝣中仍然存在,在现生蜉蝣中已不明显(Kukalová-Peck 1983, 1997)。
与新翅类相比,蜉蝣目昆虫翅基的骨片(三块腋骨片Ax sclerites)以及相应的折叠肌肉和翅上肩脉处的褶痕(又称轭褶jugal fold)仍然存在,但由于骨片愈合,这些结构不再起作用,故蜉蝣在停息时翅是向背方垂直竖立的(Brodsky 1970)。
虽然蜉蝣目(古翅类)昆虫的前翅不能折叠,但与新翅类一样,这种模式仍然是一项进化性的特征。不能据此而认为新翅类的翅是由古翅类演化而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