蒿里山首先是古代帝王举行禅地大典之所。蒿里山又名高里山,《汉书》中多处记载汉武帝“亲禅高里”。以此知蒿里山曾称高里山。约到魏晋时期,出现“蒿里”之称。
太初元年(前104年),汉武帝多次封泰山、禅蒿里,前后逾20年。由于他频繁地封禅泰山,对后世帝王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蒿里山成为阴间冥府,是由山川崇拜变异而来。清人俞樾《茶香室丛钞》谓:“余谓后世言神言鬼,皆言之泰山。虽虚诞之说,而未始无理,并因天事天,因地事地,此封禅之所自起也……神道属天,王者既封泰山以报天,则泰山有神道矣;鬼道属地,王者既禅泰山下小山,如云云、亭亭、梁父、高里诸山以报地,则云云、亭亭、梁父、高里诸山有鬼道矣。”
在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邹衍阴阳五行学说,这种学说缘起于齐国稷下学宫,当时属于齐国领地的泰山就被视为阴阳交替、万物发育的地方。佛教传入中国前,阴阳五行等相关学说,可以视为阴间冥府的原始理论基础。汉朝初期就有的魂归泰山观念,是蒿里山阴间冥府产生的直接理论依据。东汉时出现了“泰山治鬼说”,使泰山神掌管了天下生杀大权,作为古帝王降禅之坛的蒿里山,一变而为阴间冥府。之后,历代都有不少文人以文学的笔法描绘蒿里山冥府的情形。晋代文学家干宝《搜神记》、张华《博物志》都说过泰山掌管生死,书中还描写了不少托梦做阴间泰山官职而应验的故事。
之后,魏晋南北朝、隋唐至宋,朝代交替,蒿里山冥府的地位却一直延续下来。从诗中所言有馆、有亭可知,作为冥府,蒿里山从那时起就已经有了庙宇,后来历朝历代,不断有所增建。
元代至元二十一年,东岳提点监修官兼东平路道教提点张志纯大炼师重修蒿里山神祠,立《蒿里碑》,文学家翰林集贤学士徐世隆撰文,泰安州知事徐汝嘉书丹,碑文主要阐述了泰山主生死的神威。随着历史进程的推进,蒿里山冥府的信仰更加广泛,更加深入。
明《泰山志》云:“亭禅山,一名高里,又名蒿里,联属社首。”在小说《封神演义》中,姜子牙封周朝武将黄飞虎任东岳大帝之职:“执掌幽冥地府一十八重地狱,凡一应生死转化人神仙鬼,俱从东岳勘对,方许施行。”
“自唐至宋,香火不绝”,金“贞裕之兵”毁于兵燹。元至元二十一年修复。明成化三年重修,嘉靖间复创建祠门。民国前期,蒿里山香火甚盛,游人如云,每年春祠前搭台演戏,百货杂陈,胜似闹市。
因为蒿里山地理位置突出,是泰城的重要门户之地,特别是热兵器时代更是如此。谁占据蒿里山,谁就控制了泰城,拉锯的争夺对地上的建筑物,其破坏为之灭顶,古迹名胜已荡然无存。
1928年,军阀张宗昌占据蒿里山挖战壕,设炮兵阵地,毁山林、文峰塔。
1931年驻军马鸿逵部,拆蒿里山塔基,掘地取历朝历代封禅之金银玉石,其工程中掘出的唐宋玉册,曾轰动当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