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弼臣,晚清书画家。善行、草书,自创“包体字”,为晚清三大碑派书家之一。[10]
包弼臣[清],名汝谐(1831-1917),字弼臣,四川南溪人。为资州教谕。善行、草书,乞书者累累。山水宗王翚,淋漓恣意,非俗工可能跂及。侍郎李文田(一八三四至一八九五)尤赏其书画。[4]
包弼臣,晚年号谷叟、笔公。1831年(道光十一年)出生于南溪一个世代书香门第,到包弼臣这一代时,家道败落,十分凄苦。逆境中的包弼臣发奋读书,1851年(咸丰元年)20岁时考上廪膳生,并以辞赋闻名于郡县。1852年(咸丰二年),时任四川学政的何绍基按试叙州(宜宾)时,对包弼臣大加赞赏,称他和同里的罗肃、宜宾的赵树吉为“叙州三杰”。
1856年(咸丰六年),25岁的包弼臣随叔父包欣芳(字云皋,进士出身,官翰林院编修,刑部广西主事)进京读书求功名,在京居住近5年,这是他一生中在思想和艺术上的重要转折点。特别是在离京的前一年,他的书画受到尚书孙毓文、侍郎李文田的赏识,李文田还把包弼臣请到家中,专门谈论书画一个多月。李文田大力倡导北碑,又是写北碑的名家,这次把包“延致斋中,谈宴弥月”,使包完全接受了碑学理论,并从此开始对北碑进行大量的学习研究。
1860年(咸丰十年),包弼臣叔父包欣芳病逝北京,包随叔父灵柩回到南溪。1867年(同治六年),36岁的包弼臣中举。主考官就是过去在京时很赏识他的孙毓文。1868年(同治七年),包弼臣赴京参加会试不中,回乡主讲本邑“龙腾书院”。1875年(光绪元年)44岁时,任盐源训导。年满卸任时,逢学使张之洞巡城到此,谓包曰:“此间得公之力年余,亦可观矣!”1876年(光绪二年)45岁时,主讲自贡“三台书院”,从学弟子近四百人。是年乡试,中举者30余人,四方闻名钦慕。1877年(光绪三年)46岁时上京赴考,会试被黜,仍回乡赴“三台书院”主讲。[11] 1880年(光绪六年)49岁时第三次上京会试不中,参加大挑考试,初试一等,复试以貌取人,因须少被抑为二等,只能任教职。考罢留京数月,因得与海内外名流相识,又被孙毓文尚书、李文田侍郎延至斋中,为之书画月余,尤得李文田赏识。1883年(光绪九年)52岁时携长子包崇祐第四次赴京会试,仍落榜,归途中经三峡遇险,幸免于难。至此,遂断了会试之念。从1875年任盐源训导到1883年第四次赴京会试这8年,是魏碑“包体”形成阶段,也是他一生中创作书画、诗文的鼎盛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