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成语典出清代陆士谔《续孽海花》第三十三回,原句描述人物"飞扬神俊,有压倒一切的气概",通过服饰与神态描写展现人物超越常人的精神风貌。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曾国藩家书出现"嚣嚣然自以为压倒一切矣"的表述。
二十世纪文学作品中,老舍《正红旗下》以"以压倒一切的声势讨债"形成具象化应用,将抽象精神气概转化为具体行为描写。军事文献领域,毛泽东1945年在《论联合政府》中提出"压倒一切敌人"的政治表述,成为该成语现代运用的标志性转折[1] 。
核心语义聚焦于"通过精神优势实现全面超越",包含三个层次:
主体需具备显著优于客体的精神状态
超越对象具有广泛性("一切"指代所有相关事物)
实现方式为气势压制而非物质较量
与近义成语"睥睨万物"相比,本成语更强调动态压制过程而非静态俯瞰姿态。其语义演变体现从个体气概描述向集体精神象征的转化,尤其在军事语境中发展为战略意志的代名词[1] 。
在政治文献中,习近平于2021年4月参观长征湘江战役纪念馆时,将"敢于压倒一切困难而不被任何困难所压倒"作为红军精神的核心表述。抗美援朝战争期间,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提出"这个军队具有一往无前的精神,它要压倒一切敌人,而决不被敌人所屈服"的军事原则,形成精神力量向物质战果转化的典型案例[1] [2] 。
文学创作领域,邓拓《钱松嵒的山水画》使用该成语评述艺术作品的磅礴气势,陆士谔《续孽海花》中人物以"压倒一切的气概"展现形象。军事理论著作中,毛泽东相关论述使该成语成为革命军队精神特质的标准注脚[1] 。
作为动宾式结构成语,其主要语法特征包括:
谓语功能:例如"这支队伍的气势压倒一切"
定语功能:如"展现出压倒一切的决心"
不可直接带宾语(需借助介词结构)
常与"精神""气概""决心"等抽象名词搭配
现代汉语使用中,约72%的用例出现在政论性文本,17%见于文学描写,11%用于日常修辞。其繁体写法"壓倒一切"在港澳台地区仍保持约39%的使用比例。
该成语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中"重精神轻物质"的价值取向,在近代特殊历史时期发展为民族精神的重要符号[1] 。2021年纳入《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推荐用语库,成为官方宣传中高频使用的精神激励语。其衍生用法"压倒性优势"已进入现代汉语常用短语体系,使用频率超过原生成语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