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惯例是将未证实的形式用星号标记岀来:*ṷódōr(水,比较英语的water)、*ḱṷon(狗,比较英语的canine)、*treḭes(三,阳性,比较今日英语没有区分性的three)等。现代印欧语的很多词都是从这些“原始词”经过有规律的语音变化发展而来(比如格林定律)。
所有的印欧语都是屈折语,不过很多现代印欧语(包括近代英语),都已经失去了大多数屈折变化。通过比较重建法,有很大可能后期的原始印欧语是屈折语(后缀比前缀多)。然而,经过词内重建和分析那些重建后看起来最古老词的各种形态,语言学者发现早期原始印欧语很有可能是词根屈折语,像原始闪米特语一样。
其他一些学者认为,高加索语系和印欧语系是最近的近亲,尤其是在格鲁吉亚和土耳其使用的西北高加索语言。虽然列出了一些事实证据,但这种假设并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同。
虽然作为已经湮灭6000年以上的古老语言,原始印欧语(PIE)已经很少有实际用途,但作为现代印欧诸语的共同渊源,以比较语言学方法构拟的原始印欧语(PIE)可以结合词源学助益外语学习,尤其是学术词汇能力的系统提升。
北京大学李浩博士(季羡林学生)等人从2009年起开始尝试将原始印欧语(PIE)引入英文教学,这在世界范围内是首次。其在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的小范围教学试验取得很大成功,得到了包括北京大学古代东方文明研究所拱玉书教授、北京大学东语系段晴教授以及中文系荣新江、朱庆之教授等的支持,并提出了云英语的方法论使短期内构建超过20k+的学术阅读词汇体系成为可能。
目前基于原始印欧语(PIE)的英语学习已经收到为数众多的北大师生的认可,以及包括袁新民教授在内的英语教学研究的学术界的认可。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以PIE及历史比较语言方法为基础的VB数据库建设。由于高度贴合语言学习本质,VB不只有助于英语学习,同时也利于多语言接口和帮助各种基于英语的标准化考试的准备。基于VB的Y-GRE平台在2012年产生了中国大陆首个新GRE考试满分黄笛。[1]
从17世纪至18世纪末,印欧语系的概念逐渐成型。最早提出这个假设的是荷兰人Marcus Zuerius von Boxhorn。当时的学者发现欧洲的语言虽然跟阿拉伯语、希伯来语有明显区别,却和印度的语言很相近。他们设想印度和欧洲的语言源于同一个的原始语。这种原始语随着年代的变迁,演变成古典语言拉丁文、希腊文、梵文和现代的语言。很多人认为19世纪语言学最显赫的成绩是印欧语的构拟。
19世纪初,德国的葆扑(Franz Bopp)是第一个对印欧语进行深入研究的学者,他针对几个主要语言的名词和动词形态进行比较,并且试图探测原始语的形态,但是他始终没有提出语音构拟的标准。后来涌现了一批出色的学者,他们依次对印欧语的语音演变进行了精确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