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10月17日,合肥市城建局正式将开办合肥市公共汽车公司列为1956年市政建设首选项目。年末,合肥市公共汽车管理处成立,政府拨款筹建公共汽车公司[3] 。
1956年1月28日,合肥公交首招的22名乘务员在南京江南汽车公司接受培训后,分乘该公司帮助改装的7台木铁结构公共汽车返回合肥,以确保合肥市市第一条公共汽车线路按原定计划于1956年2月1日正式通车[3] 。2月1日,合肥市公共汽车公司成立,正式开通了由火车站发车,经胜利路、淮河路、徽州路、庐江路、梅山路至农学院的合肥公交1路。5月,合肥公交开始发售月票,并购进了伊卡露斯30型客车7辆,开始使用成品客车投入营运。开辟了江淮戏院至安医、安纺至博物馆、长淮电影院至皮革厂线路[3] 。 共3张 建于20世纪70年代的合肥公交一保场
1957年1月,根据合肥的风俗习惯和气候变化,合肥公交开始以不同季节乘客的增减为依据,首次编制出了全年度及分季、分月营运计划[3] 。5月,《合肥市公共汽车公司各种规章制度草案》出台[3] 。
截至20世纪70年代,合肥市主干道全部开通公共汽车运营[68] 。
1978年6月,为加强城市公共交通的管理,合肥市公安局、城建局联合发出通知,颁发《合肥市公共汽车乘车规则》和《乘坐公共汽车违章处理的规定》,同时成立了整顿公共交通秩序联合办公室[3] 。
1997年4月20日,合肥公交首次开通合肥公交201、合肥公交202路无人售票车[71] 。
2000年6月30日,合肥公交购置的首批10台空调公交车投用运营,合肥市成为安徽省第一个拥有空调公交车的城市[72] 。
2001年5月1日,合肥公交在市区19条线路、443台大公交车上,开始启用IC卡电子收费系统。[3]
2003年6月18日,合肥公交集团乘客服务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服务大厅总建筑面积570平方米,工程总投资150万元,将公交IC卡充值、服务咨询、信访投诉、热线接听、公交旅游、出租汽车、长途客运、汽车租赁、广告等服务项目集中到一个大厅内办公,给予乘客“一站式”服务[3] 。10月1日,合肥公交营运线路达到100条[3] 。
2005年3月1日,《合肥市城市公共汽车客运管理条例》正式施行,其是合肥市第一部城市公交行业的地方性法规,弥补了合肥市公交行业长期以来无法可依的空白[3] 。
2006年12月,合肥市获得“全国优先发展城市公交示范城市”称号[17] 。
2007年,合肥被国家纳入全国10个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试点城市之一[71] ;5月18日,线长17.8千米、日客运量3万余人次的合肥市快速公交一号线(合肥公交B1路)投入运营,开启了安徽省城市公共交通快速公交体系建设序幕,合肥市也成为中国国内首批建设快速公交线路的城市之一[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