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春秋时期,楚国人卞和在荆山(今湖北省南漳县西)上砍柴,偶然发现一只美丽的凤凰栖在一块青石上。按当时民间传说“凤凰不落无宝地”,卞和认定这块青石是宝贝,于是将它献给楚厉王。当时王宫的玉石匠不识此宝,说它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厉王大怒,以欺王之罪,命令武士砍掉了卞和的左足。厉王的儿子武王继位后,卞和又把这块宝石献给武王,仍被说成是普通的石头,武王以同样的罪名,砍掉了卞和的右足。若干年后,武王的儿子文王继位了,卞和还想去献宝,可是他因失去了双脚而无法行走,便抱着这块宝石坐在荆山下哭了整整三天三夜,一直把眼泪哭干了,眼中流出鲜血来。有人把这件事禀告了文王,文王派人去问卞和:“天下受刑被砍掉双足的人很多,为什么数你悲伤得最厉害呢?”卞和回答说:“我痛心的并不是自己双足被砍断,而是这块奇宝被人认为是普通石头。”于是,文王派人把卞和接进王宫,并命令玉石匠精心琢磨,剖开石头,果然从中得到了一块光润无瑕的奇宝,文王再命令工匠将它雕琢成一块玉璧。世人为了纪念卞和的发现,便给它取名为“和氏璧”,这就是“和氏璧”的来历。[2] 和氏璧出土遗址
和氏璧被誉为“天下第一宝”、困扰人类文明长达2200多年历史的千古之谜和氏璧被证明其实是一颗重量最少约为800克拉左右、理想圆珠直径大于4.4厘米、估价约当战国时代“五万金”的金刚石宝珠。作为超级钻石的和氏璧是一个矿物单晶体,怎么在古籍记载中被认为是玉、美玉、宝玉呢,利用矿物学、宝石学、历史学和训诂学的原理和方法,剖析古代历史文献有关和氏璧的记载、特别是古代字书有关玉部文字的记载,来重新审视“玉”、“美玉”和“宝玉”的科学本质,重新架构古代玉石学的理论体系,重新认识和氏璧在中国古代于是分类体系中的地位。[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