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张 嘉义县
明郑时期,在台湾设置一府二县,(即承天府、天兴县、万年县),今日嘉义县属天兴县内。福建省漳州府平和县人赖刚直,奉命屯田于天兴县八掌溪仑子顶,即今嘉义县中埔乡和睦村。这个时期唐山移民,多由东石港登陆。邻近的嘉义地区开发甚广,约有四十余处;尤以朴子及六脚地区垦荒特早。
清治时期,台湾建置为一府三县,(即诸罗县、凤山县、台湾县)等县,隶属于福建省。诸罗即是明郑时的天兴州,辖区广泛,南接台湾县北至鸡笼。嘉南平原的汉人日增,开垦已普遍且至为繁荣。及康熙至乾隆年间在民雄、大林一带相继完成数座埤圳,农业灌溉多被其泽。至光绪年间台湾南部己无甚发展余地,汉移民逐渐往北部发展。
清代乾隆皇帝时,台湾发生林爽文事件,林爽文军队大举本县地区,由于当时诸罗县军民坚守城池,死伤无数,使林爽文等人不能染指诸罗县城;因此乾隆帝为嘉许诸罗县民的忠义,取“嘉其忠义”之意,赐名嘉义,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将“诸罗县”改名为“嘉义县”。这也是本县县名的由来。
日据时期之初,嘉义属台南县嘉义支厅,后一度曾设置嘉义厅,1920年至二战结束前划归台南州,分属嘉义市、嘉义郡及东石郡。
战后时期,1945年嘉义市改制为省辖市,原嘉义郡、东石郡改制为嘉义区、东石区,归属于台南县。
1950年实施调整县市行政区划,嘉义区、东石区与嘉义市合并为嘉义县,撤销区级行政区,嘉义市为县辖市,并置县治于此。
1982年,嘉义市再升格为“省辖市”,原嘉义市公所改制成立嘉义市政府,首任市长为许世贤。
嘉义市独立为省辖市后,本县划出新的嘉义县版图范围(不再管辖嘉义市),新的县治地点曾有海线之太保、朴子、与山线之民雄互相争取。之后,设置嘉义县政府特区于太保乡与朴子镇之间的祥和新村(原太保乡与朴子镇台糖东势寮农场)(县政府位于太保乡,县议会位于朴子镇),太保乡和朴子镇因此先后于1991年和1992年9月10日改制为县辖市,嘉义县政府位于太保市。[4] [5]
2013年,县治太保市,辖2市2镇14乡。县政府驻太保市祥和一路东段。
嘉义县行政区共划分为2个县辖市、2个镇及14个乡。
县辖市(2个):太保市、朴子市
镇(2个):布袋镇、大林镇
乡(14个):民雄乡、溪口乡、新港乡、六脚乡、东石乡、义竹乡、鹿草乡、水上乡、中埔乡、竹崎乡、梅山乡、番路乡、大埔乡、阿里山乡[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