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8年8月(农历)的一天,在离开上海外滩不远宁波路江西路口,开了一家号称“四明商业银行”的银行,四明是宁波的别称,在宁波路上开设为宁波人服务的金融机构似乎顺理成章,但起眼的一是周围地带外商银行和旧式钱庄林立,一家华资银行就显得鹤立鸡群,因为当时在中国广袤的大地上,中国新式银行,包括中外合办、“官办”银行,仅诞生了华俄、中国通商、中国华商、大清、浚川源13家银行,总行在上海的银行也不过4家,故四明银行的创办也属早之又早,而且它还是仅次于浚川源、浙江兴业银行的中国第三家商办银行;二是这家银行的创办者是当时沪上颇有知名度的宁波帮人士袁鎏、朱葆三、吴传基、李厚垣、方舜年、严义彬、叶璋、周晋镳、虞洽卿、陈薰等。
上海与宁波交通便利,自清中叶以来,旅沪甬商一直是活跃于上海的一个颇具实力的商人群体,轰动上海的两次四明公所事件就是由客居沪上的各界宁波籍人士发起的。
19世纪后半叶五口通商后,宁波帮的实力已遍及上海近代工矿航运及公用事业,他们急需获得金融业的支持,1906年,虞洽卿曾组织上海工商业人士赴日考察,在日本的半个月中,他对用资本主义经营方式经营企业产生了深刻的印象,因此回国后,便积极倡议筹办四明银行,两年来终于集聚了资金75万两,开设了这家银行。
四明银行开设后,以周晋镳为总董,陈薰为总理,虞洽卿为协理。它将营业种类分两部:商业部,经营存款、放款、贴现、汇兑、发行银洋各票业务;储蓄部,收存零星款项。它的经营方式完全仿效钱庄的做法,以商业往来为主,营业时间也与周围钱庄毫无二致。但与钱庄明显的区别是它在开业不久,就向清政府度支部申请了钞票发行权,发行的兑换券有4种:壹元、贰元、伍元、拾元。
其中贰元券,他行没有,显得很别致。万事开头难,四明银行的钞票甫一发行,就遭到企图独霸中国金融市场的外商银行的夹击,他们将四明印发的钞票攒到一定程度就来挤兑现洋,给四明造成极大的压力,幸而四明银行股东董事中有相当部分人是宁波同乡会的领导人,在上海有一定的号召力,他们登高一呼,宁波同乡纷纷施以援手,各大商店、钱庄、银号争相代兑四明钞票,风潮才得以平息,四明钞票也由此得到了人们的信任和欢迎,最初发行额20万元,以后逐年增加,在上海、汉口、宁波、温州、舟山等沿海、沿江城市广为流通。有中(国)、四(明)、通(商)之称。
但一波未平一波又起,1910年10月,上海发生了举世震惊的橡皮风潮,四明在风潮中也险些颠覆。原来四明创办之初,上海钱庄业处于兴盛时期,一切金融机构包括银行的票据清算需通过钱庄办理,当时钱庄对工商业的放款不亚于银行,由于钱庄资本大都不充裕,而放款数额很大,也需要向银行借临时贷款即拆票或以票据贴现的方式向银行贷款以资周转,四明银行毫不例外也与钱庄发生了大量拆放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