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山间盆地,冬季温湿,夏季干热。15世纪成为居民点。1614年形成城镇。1920年被定为首都。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被意、德法西斯占领。1944年解放后,经济和人口成倍增长,成为全国最大的工业中心。工业产值占全国的1/5,主要有机械、纺织、化工、木材加工、食品和印刷等部门。市郊有水电站和煤矿。市区的西部为新建工业区。全国交通枢纽,有公路通往全国各主要城市,铁路通外港都拉斯和爱尔巴桑、费里、拉奇等城镇,市郊有国际航空站和水电站。有地拉那大学等高等院校和国家科学院、图书馆、文化宫、电视台、博物馆、剧院和音乐厅等。城市东部和北部主要部分为旧城区,多传统建筑。有斯坎德培广场和列宁纪念碑、游击队纪念碑等。斯坎德培广场位于市中心,附近有清真寺。城市多公园和街心花园。 地拉那
地拉那
阿尔巴尼亚是欧洲最贫穷的国家,而地拉那又是全国的经济中心,全国一半的人口依然从事农业种植,五分之一的人口在国外工作。国家面临的严重经济问题包括了高失业率、政府官员的腐败问题以及有组织犯罪。虽然阿尔巴利亚依赖农业,但从事农业的人大多是在用过时的设备及方法来耕作。而且贪污的严重使外资却步,阻碍阿尔巴尼亚的经济发展。阿尔巴尼亚接受外国的经济援助,主要援助国有希腊和意大利。出口较少,进口主要来自希腊和意大利。进口货品的资金主要来自于经济援助和在国外工作的难民所带回来的收入。希腊政府也向阿尔巴尼亚公民非正式地贩卖希腊签证,阿尔巴尼亚公民没有自由出入境的权利。正因为如此两国在阿尔巴尼亚的主要城市都设有签证机构,并在阿尔巴尼亚公民自由出入欧盟的问题上经常发生非正面冲突。 地拉那市区
主要人口(97%)是阿尔巴尼亚族,古伊利里亚人后裔,信奉伊斯兰教,因受奥斯曼帝国统治多年,与土耳其在文化上有很深的渊源。此外还有少量希腊族。官方语言是阿尔巴尼亚语,但是在一些地区希腊语也通用。
自从奥斯曼帝国的入侵起,大多数阿尔巴尼亚人是穆斯林,但宗教信仰于共产党统治时期遭到官方查禁,当时阿尔巴尼亚宣称其为世界第一个,也是唯一的无神论国家。如今人民得到信仰宗教的自由,阿尔巴尼亚境内容许各种宗教教派流传,然而无信仰者仍占国家总人口的75%。世界上几个主要宗教都在阿尔巴尼亚有分支机构,但所有宗教的信徒都能和平的相处,从未有宗教狂热的问题。跨宗教的联姻十分常见,归功于对阿尔巴尼亚强大的国家认同感,令不同信仰的阿尔巴尼亚人都能团结在一起。
地拉那最早在17世纪初期由一个土耳其将军所建,他为了吸引移民,建立了清真寺、面包点心店和浴池。随着交通发展和商队来往的增多,地拉那逐渐变成了一个商业中心。1920年卢什涅会议决定把地拉那定为阿尔巴尼亚的首都。1928至1939年佐格一世王朝统治时期,曾雇请意大利建筑师重新规划了地拉那的城市建设。1939至1944年德国和意大利对阿的占领结束之后,阿尔巴尼亚人民共和国于1946年1月11日在地拉那宣告成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地拉那在苏联和中国的援助下进行了大规模扩建,1951年建成了水电和热电站。地拉那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城市和主要工业中心,有冶金、拖拉机修理、食品加工、纺织、制药、化妆品、染料、玻璃、瓷器等工业。地拉那附近有煤矿。有铁路连接都拉斯等地,有国际航空港。1992年阿尔巴尼亚发生剧变,地拉那街头的列宁和斯大林雕像、霍查的巨型铜像从此消失了,国家历史博物馆壁画上的红五星也不见了。此后的几年里,市内新建的楼房不断增多,私人汽车达5.7万辆(1995年),商店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但交通等基础设施还很落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