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环素分子式C22H24N2O8,分子量444.45,是一种广谱抗菌素。黄色晶体,味苦,熔点170~175℃(分解)。微溶于水,溶于乙醇和丙酮,在空气中稳定,但易吸收水分,受强日光照射变色。[2]
盐酸四环素是广谱抗生素,对多数革兰阳性与阴性菌有抑制作用,高浓度有杀菌作用,并能抑制立克次体、沙眼病毒等,对革兰阴性杆菌作用较好。其作用机制主要是阻止氨酰基与核糖核蛋白体的结合,阻止肽链的增长和蛋白质的合成,从而抑制细菌的生长,高浓度时也有杀菌作用。[3]
本品和土霉素之间有交叉耐药性。临床主要用于细菌性痢疾、沙眼、百日咳、肺炎、化脓性脑膜炎、皮肤感染、中耳炎等。[3]
从绿色链丝菌的培养液中提取或从金霉素脱氯而得。[4]
其毒性不大。但副作用多见,如恶心、呕吐,食欲减退,二重感染,影响骨和牙生长等。[4]
因四环素对光敏感,需避光保存。[5]
四环素和四环素的盐酸盐(即盐酸四环素)均在市场广泛应用,四环素和四环素片现行标准均收载于《卫生部药品标准<抗生素药品第一分册>》,美国药典(USP)40、英国药典(BP)2017及欧洲药典(EP)9.0仅收载四环素原料,制剂均未收载。盐酸四环素及盐酸四环素片在中国药典(ChP)、USP40、BP2017均有收载。[6]
四环素类抗生素是20世纪40年代发现的一类具有菲烷母核的广谱抗生素,该类抗生素广泛应用于革兰阳性和阴性细菌、细胞内支原体、衣原体和立克次氏体引起的感染。此外,包括美国在内的一些国家,四环素还被大量用作生长促进剂投喂给动物。随着临床上四环素类抗生素耐药菌的大量产生及对其不良反应的深入了解,部分四环素类抗生素逐渐从临床应用退出,因此,临床上急需抗菌谱更广、抗菌活性更强以及能克服耐药菌的新型四环素类抗生素。
四环素类抗生素发展到现在已经有三代产品。第一代产品金霉素、四环素和土霉素为天然抗生素,因其广谱、使用方便、经济等特点被广泛使用。[7]
后来发现这类抗生素的化学结构不够稳定,且易产生耐药现象。严重的细菌耐药性导致迫切需要研发新型四环素类抗生素。通过对其进行广泛结构修饰,发现了以多西环素及米诺环素为代表的第二代半合成四环素类抗生素。这类抗生素亲脂性更强,有利于细胞吸收,但近年来也不断出现其耐药菌株而限制了它的临床应用。[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