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瓦尼·弗朗西斯科·巴比里早年师从卢多维科·卡拉奇,奠定绘画基础[1] 。1621年教皇格里高利十五世在位期间,他赴罗马完成圣彼得罗尼拉祭坛画(现藏罗马卡皮托林博物馆)及卢多维西别墅的天顶壁画,成为职业生涯重要转折[5] 。1623年教皇去世后,他返回故乡琴托,晚年定居博洛尼亚并持续接受欧洲贵族艺术委托[5] 。
其早期作品(如1648年创作的《埃及艳后之死》)呈现强烈的卡拉瓦乔式自然主义风格,通过戏剧性光影与色彩对比(如白、紫色调交织)强化叙事张力[4] [6] 。罗马时期受古典主义影响,作品构图趋于平衡,减弱了动态表现[6] 。他擅于将巴洛克戏剧性与古典秩序结合,形成独特的"博洛尼亚风格"[5] 。
《埃及艳后之死》(1648年):描绘克莉奥佩特拉自尽场景,色彩对比强烈,画面尺寸达173cm×237cm,现被视为其代表作之一[6]。
《圣约翰洗者》:宗教题材油画,体现其对人物神态与服饰细节的精湛刻画[2][3]。
圣彼得罗尼拉祭坛画:1621—1623年为圣彼得大教堂创作,奠定其公共艺术领域的地位[5]。
《大卫与歌利亚的头》:以圣经故事为原型,展现动态构图与情感张力[3]。
共3张 St Augustine, St John the Ba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