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鹅绒,明清两代最为兴盛。有花天鹅绒和素天鹅绒二种。花天鹅绒是指将部分绒圈按花纹割断成绒毛,使之与未断的线圈联同构成纹样;而素天鹅绒则其表面全为绒圈。一般天鹅绒用蚕丝作原料或作经线,以棉纱作纬线,再以桑蚕丝(或人造丝)起绒圈。织造时,每织四根绒线便织入一根起绒杆(即细铁丝),织到一定长度时即在机上用割刀沿铁丝剖割,即成毛绒。毛绒如何起是依纹样设计。构成织物的纹样有两种形式:一是绒花缎地、即漳缎;一是绒地缎花,即天鹅绒。其特点是少有织地,有单、双色,或嵌金银线。
清·黄地莲蝠纹漳绒垫料
天鹅绒使用桑蚕丝作原料也可用桑蚕丝作经,棉纱作纬交织的地组织上,以桑蚕丝或人造丝起绒圈。织造时每织四根绒线后织入一根起绒杆(细铁丝),织到一定长度时(约20厘米左右),即在机上用割刀沿铁丝剖割,铁丝脱离织物,则成毛绒。此毛绒根据纹样的设计,就能使纹样清晰地显示在缎面上,并有光泽。构成织物的纹样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绒花缎地,即漳缎;一种是绒地缎花,即天鹅绒。有单色和双色之分,富丽华贵,可做秋冬衣料或高级沙发套、窗帘等。 共10张 天鹅绒图册
天鹅绒的起源可追溯到西汉镜衣,在元代著名的“丝绵里”剪绒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到明代大量生产,并销往日本、葡萄牙、荷兰、新加坡等地,尤受日本人喜爱。天鹅绒逐渐从“织素”发展为“起花”、“割花”。且渐趋完美。《福建通志》所形容:明代天鹅绒“机制云蒸,殆夺天工”。明代的绒织品经纬都是蚕丝。漳绒自明代传到南京江宁织造府后,经加工创新,发展成南京独有的雕花天鹅绒,在文人士大夫中风行无匹,一时间“金陵绒贵”,达官贵人无不攀比,以身穿雕花天鹅绒为荣。[5] 明代两件重要的天鹅绒实物分别是蘇州王锡爵墓出土的天鹅绒冠和北京明定陵出土的双面天鹅绒四合如意绣龙补女衣、蓝色单面天鹅绒女衣。[6]
清 织金地凤穿花纹漳绒椅披
清初,织天鹅绒者分布漳州东门外一带,有商人包泳设铺专营。清中叶,上自皇帝、士大夫,下至地方仕绅都用天鹅绒,并定作贡品。制品有龙袍、宫衣、马褂、帐楣、桌巾等。当时,曾妲为织绒好手。传世文物有清景陵天鹅绒鎏金朝冠、清晚期蓝色漳绒团八宝大襟马褂、清光绪紫色漳绒福寿三多纹袷坎肩、漳绒山水图轴、漳绒沈铨绘孔雀图轴、五蝠捧寿雕花漳绒。
太平天国起义,天鹅绒名师艺工纷纷避乱江浙。 清末,政府腐败,漳州的桑林被砍伐开荒,丝料日趋紧缺,老艺人相继亡故,天鹅绒渐趋衰微。仅余睐仔和曾河二位织绒艺人。南京、杭州等地却因天鹅绒艺人的到来,而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