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阳作为地名,最早见于《史记·赵世家》记载,赵惠文王二十四年(前275),“廉颇攻魏房子,因城而还。又攻安阳,取之”。《史记·廉颇列传》也有“廉颇攻魏之防陵、安阳,拔之”的记载。[7] 安阳之名,始于战国末期。因为此地位于淇水之北,水之北谓之阳,所以取名“安阳”。[8]
早在25000年前旧石器时代晚期,先民就在安阳生活。[9]
夏朝,战国时期魏国史书《竹书纪年》记载:夏朝胤甲即位,建夏都于西河。今汤阴县菜园镇有西河村。[7]
殷商后期,商朝频繁迁移都城。约前1300年商王盘庚统治时期,都城从“奄”(今山东省境内)迁到“北蒙”(今安阳市殷都区)并改称“殷”,史称“盘庚迁殷”。[7] 在殷共传8代12王,历时254年。前1046年,周武王率诸之师伐商纣,殷亡。[7] 商代后母戊鼎(司母戊鼎),河南安阳出图,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西周初为邶国,今汤阴东南邶城村或为其都。后属卫(卫都朝歌,在今鹤壁)。[122]
春秋时期,晋国打败卫国,占有安阳地区后,称之为“义阳”或“东阳”。[10] 战国为魏邺地。前421年,西门豹为邺令。战国末期为赵地。[7]
秦灭六国,全国实行郡县制。[7] 安阳北部和内黄县,属邯郸郡;林县、汤阴县、滑县,属河内郡。[11]
西汉废安阳县,其地分别属河内郡荡阴县、魏郡内黄县和邺县。东汉末,曹操为魏公、魏王居邺,安阳县为邺都之地。[12] 高祖刘邦设魏郡,隶冀州。当时,魏郡辖邺、馆陶、斥邱、内黄、梁期、黎阳、武安等15县。东汉建安十七年(212年),曹操割河内郡的荡阴(今汤阴县)、朝歌(今淇县)、林虑(今林州市),东郡的卫国、顿丘(今濮阳)、东武阳、发干,钜鹿郡的瘿陶、曲周、南和,广平郡的任城,赵国的襄国、邯郸、易阳共14县益魏郡,魏郡共29县。截至2024年的安阳市所属五县四区,均在魏郡范围之内。魏郡治所在邺。晋,仍置魏郡,领邺、长乐、魏县、斥邱、安阳、荡阴、内黄、黎阳8县。[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