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首(五十八归来)全诗共12句:病知心力减,老觉光阴速。五十八归来,今年六十六。鬓丝千万白,池草八九绿。童稚尽成人,园林半乔木。看山倚高石,引水穿深竹。虽有潺湲声,至今听未足。[3]
第二首(七十欠四岁)全诗共14句:七十欠四岁,此生那足论。每因悲物故,还且喜身存。安得头长黑,争教眼不昏。交游成拱木,婢仆见曾孙。瘦觉腰金重,衰怜鬓雪繁。将何理老病,应付与空门。[1]
第一首诗关联白居易晚年归隐经历,'五十八归来'指其大和三年(829年)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洛阳,至开成元年(836年)赋《六十六》时的生活状态[3] 。第二首标注创作时间为开成二年(837年),时年诗人66岁,诗中'七十欠四岁'以倒计时手法强化生命流逝的紧迫感[1] 。
自然意象对照
白发与池草:通过"鬓丝千万白"与"池草八九绿"的色彩对比,形成生命衰颓与自然轮回的哲学张力[3]
园林乔木:用'半乔木'的未成材状态,暗喻诗人晚年归隐期间的人生感悟[3]
人事变迁书写
代际更替:"童稚尽成人"直述二十年间家族繁衍,"婢仆见曾孙"通过主仆关系延续展现时间跨度[3]
社交凋零:"交游成拱木"以墓木成林的意象,凸显同龄友人相继离世的孤独感
第一首诗通过'引水穿深竹''听未足'等生活细节,体现诗人'中隐'思想下的闲适追求,潺湲水声成为对抗时间焦虑的精神寄托。第二首末句'应付与空门'则反映佛教思想对其晚年生活的渗透,与同期作品《欢喜二偈》中"眼暗头旋耳重听,唯余心口尚醒醒"的佛理体悟形成呼应[1] 。
两首诗均继承白居易"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传统:
数字纪年:延续《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以具体数字记录生命历程的创作习惯[3]
白描技法:保持《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式的日常化语言风格[3]
情感张力:发展《琵琶行》"同是天涯沦落人"的个体生命观照维度[3]
《全唐诗》卷四百五十九收录第一首诗作,采用'病知心力减'为起始句的版本[3] 。明代马元调刊本《白氏长庆集》同时收录两首同名作品,第二首在清代汪立名编订《白香山诗集》中被归入'格诗歌行杂体'类[1] 。数字阅读平台标注该作品集为公版书,电子版含注释文字共计5289字[2]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