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模洞人牙化石发现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田东县西约13公里的祥周乡模范村定模山东面的溶洞里。洞口向东,海拔约140米,高出当地地面3米,高出右江水约46米。洞内宽1-8米不等,高0.5-10米,深90米左右。洞内支洞较多,洞室分南北两支,在南支洞的尽头出现人牙和动物化石。其堆积可分二层,上层为黄色胶结松散的砂质粘土,含人牙和动物化石,厚0.5米;下层为显块状暗紫红色粘土,起裂缝中有铁锰质黑色物质附着,含动物化石很少,厚度不详。 田东县模范村定模洞旧石器遗址外景
“定模洞人化石于 1979年秋在田东县祥周乡模范村定模山的溶洞中发现,先后在石钟乳盖板层下淡黄色的堆积中得到人牙化石三枚,这三枚人牙分属三个不同个体,均是中年人的臼齿。”(引自黄现璠著《壮族通史》)当年发掘的人骨化石现收藏于广东省博物馆。
最初为田东新洲右江矿务局下属的长岭矿曾祥旺利用工余时间在矿区附近进行考古调查,搜集了有关资料。[1] 1980年12 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广西博物馆组成的野外队,在右江矿务局的大力支持下,前往曾祥旺同志报告的地点,即田东县祥周公社模范大队定模山定模洞进行考察工作。曾祥旺同志参加了野外考察。广西医学院方宗枯教授及朱芳武和魏博源二位同志一同去野外工作。
在定模洞的土层内,野外队采得人类牙齿一枚, 同时对洞穴的有关情况 以及含化石的地层堆积等,进行了观察研究,初步取得了一些认识。
定模洞在定模山最北面的一个山峰脚下。定模山北距田阳县治圹村约三公里余。此一带山头多为石炭 - 二选纪灰岩组成,山峰孤立相隔,地面平坦伸展,为峰林地貌。定模洞洞口已接近峰林谷地的平面,海拔约 140米。洞口基本向东,人洞后,洞室主要分为南、北两支。
北支洞化石含量丰富,动物的单个牙齿和碎骨富集成层。化石层胶结坚硬,由棕黄色砂质土组成,含有土球或金星状的方解石结晶细粒。二十世纪70年代后期,当地群众寻找磷肥,在此支洞挖掘,由此得知定模洞出产哺乳动物化石。出土的化石属典型的“ 大熊猫-剑齿象” 动物群中的种类。
南支洞出产人牙化石,其地点在南支洞的尽头处,离定模洞洞口约达85米。在此含人牙的洞室中,可以观察到洞内地层堆积的延续和变化的大体情况。
在人牙洞室洞壁的较高处,残留着一层突出的悬空的碳酸钙结晶硬板层: 从其所在高度来看,它大致相当于遍布定模洞南、北两个支洞堆积物顶上部的炭酸钙层。由于挖掘磷肥原料时的破坏,此层已不连续,但在洞内的一些通道上,仍留下痕迹可寻。它可以看作是定模洞早期堆积终止的标志。
在人牙洞室的洞底,另外沉淀了一层炭酸钙薄层,地质时代应较新,似将其下面的堆积层封闭起来。在局部地方,受洞顶石钟乳滴水,此硬层上又生成了近代的炭酸钙沉淀物。洞底硬层同样遭挖磷肥时破坏,形成凹坑,暴露出土状堆积,人牙化石即出自此层位。从挖掘剖面上看,堆积物可分为两层:上层为褐黄色胶结松散的砂质粘土,含人牙化石和大部分化石,厚在0.5米米以内;下层为显块状暗紫红色粘土,其裂缝中有铁、锰质黑色物质附着,此层化石含量很少,现未达其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