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动补结构短语,"对"表示应答或回应,"得"作结构助词,"起"含"承担"之意,整体构成"经得起某种标准检验"的隐喻。据2023年汉语词典释义,特指通过自身言行使他人不受损害或失望,包含三层维度:
道德层面:保持良知清白,如学术写作中"对得起原作者"的引用规范
责任层面:完成应尽义务,如足球投资人强调"对得起改革试点城市称号"[2]
情感层面:回应他人期望,如教师承诺"对得起家长信任"
常见于口语及文学语体,典型句式结构为:
主谓结构:"主语+对得起+对象",如"你要对得起这份工资"
条件复句:"只有...才对得起...",如"学好功课才对得起老师"
双重否定:"不能...否则连自己都对不起",体现价值自省[2]
在文学作品中呈现历时性演变:
清代《孽海花》第18回通过人物对话"既然对得起我,也就罢了",展现人际交往中的道德评判
老舍《四世同堂》以"作对得起人的事"刻画战时民众的心理挣扎
《文明小史》第37回官场对话"对得起你们了",反映清末官僚体系的权责关系
与"对得住"构成同义替换关系[1] ,但存在细微差异:
语体色彩:"对得住"更具北方方言特色,如《官场现形记》第三八回的市井对话[1]
使用频率:截至2023年语料统计,"对得起"在书面语中的使用率比"对得住"高
搭配对象:"对得起"更多搭配抽象名词(如信任、良心),"对得住"常接具体对象(如亲属)[1]
在当代多个领域形成特定表达范式:
教育领域:普洱市幼儿园提出"要对得起孩子、家长、社会"的职业伦理
学术领域:强调引文标注"对得起原作者"的知识产权意识
体育产业:俱乐部投资人以"对得起球迷"作为运营底线[2]
公共话语:2025年《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将其列入"公民道德建设推荐用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