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腊王国、保加利亚王国、塞尔维亚王国和黑山王国为反对奥斯曼帝国而建立的政治军事联盟。自14世纪以来,巴尔干半岛各民族长期受土耳其封建贵族的统治和压迫,经过长期的斗争,到19世纪,希腊、塞尔维亚、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先后获得独立或自治,但仍有一部分土地和人民处于土耳其的统治下。20世纪初,巴尔干各族人民争取民族解放、建立统一的民族独立国家的斗争日益高涨。1911年意土战争的爆发,加速了巴尔干各国建立反土联盟的步伐。塞尔维亚和保加利亚经过多次谈判,于1912年3月13日签订了《塞保同盟条约》,双方互相保证各自国家的独立和领土完整,如其中一方遭到他国侵犯时,另一方应全力予以支援;双方还约定,当任何大国(暗指奥地利)企图兼并巴尔干领土时,双方应以全部武装力量彼此援助。同年 5月29日,保、希两国签订了《希保防御同盟条约》。条约规定当土耳其攻击缔约国的一方领土或者破坏根据条约或国际法基本原则所享有的权利时,双方以它们的一切武装力量彼此帮助。9月,门的内哥罗和塞、保也达成共同对土作战的协议。至此,以保加利亚为核心的巴尔干同盟遂告形成。这个联盟的目的是使巴尔干各国以及整个巴尔干半岛摆脱土耳其的统治,反对大国对巴尔干的兼并。在同盟的形成过程中,俄、英、法等国企图利用同盟达到自己的扩张目的。在第一次巴尔干战争中,同盟各国联合对敌,取得了反土战争的胜利,结束了土耳其在巴尔干半岛长期的封建统治,但在反土战争胜利后,同盟各国因争夺领土,爆发了1913年第二次巴尔干战争,致使同盟瓦解。 从左至右:保加利亚、希腊、黑山、塞尔维亚联手对抗奥斯曼帝国
巴尔干同盟是由保加利亚、希腊、塞尔维亚和黑山发起的,目的是反对奥斯曼帝国,使巴尔干各族人民摆脱土耳其的压迫。1912年8月,阿尔巴尼亚和马其顿爆发反土起义。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和希腊要求土耳其给马其顿和色雷斯以自治权。土耳其政府拒绝此要求,开始军队动员。这就构成巴尔干联盟对土宣战的直接口实。1912年10月9日,黑山对土采取军事行动,18日,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和希腊也相继行动。这几个同盟国动员了95万兵力,展开的军队为60.3万人(据其他资料说法为72.5万人),1511门火炮。希腊海军拥有四艘战列舰,3艘巡洋舰,8艘驱逐舰,11艘炮艇。 巴尔干同盟
土耳其动员85万兵力。战争初期派到欧洲战场的约有41.2万人(据其他资料说法为30万人),1126门火炮。土军还可以从小亚细亚抽调一些兵团(达5个军)来加强。土耳其海军较希腊海军为弱,共有3艘战列舰,2艘巡洋舰,8艘驱逐舰和4艘炮艇。巴尔干盟国在兵员数量和武器质量,尤其是炮兵数质量和军队战斗训练水平上,均优于敌军。这些国家的军队在民族解放斗争目标的鼓舞下,士气高昂。
保加利亚军队在伊斯坦布尔方向上以3个集团军组成主要集团。塞尔维亚的主要兵力(3个集团军)对付土耳其军队在马其顿的集团。希腊的弗萨利亚集团军和伊皮鲁斯集团军分别准备对付萨洛尼卡和亚尼纳。希腊海军应对土耳其海军采取行动,保证盟国在地中海的制海权。黑山军队的任务是协同塞尔维亚军队在马其顿作战。盟军对土军形成了包围态势,准备在土援军到达之前在巴尔干将土军击溃。土军统帅部则力图在增援部队抵达前采取积极行动阻止盟军的进攻。土耳其认为保加利亚是最危险的敌人,因而展开其主要集团(18.5万人,756门大炮)以对付保军。黑山军与为数2万人的塞尔维亚伊巴尔部队共同对色雷斯北部和阿尔巴尼亚北部的土军作战。保军越过保土边界向南推进,10月22日与土军交战。位于保军集团右翼的第2集团军,击退土军,开始围困埃迪尔内(阿德里安堡)。在左翼作战的保军第1、第3集团军,在多次遭遇战中击退土军,于10月22日—24日在克尔克基利萨(洛津格勒)附近击溃土军第3军,开始向南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