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联合式结构成语,"年"表示时间跨度,"深"与"久"强化时间长度,"月"通过具体时间单位形成语义互补。该成语通过四个时间意象的叠加,构建出"长时间积淀"的语义场,常与器物磨损、制度变迁等具象化场景搭配使用。
最早见于明代白话小说集《二刻拍案惊奇》卷九:"那晓得花园门年深月久,苦不甚牢,早被外边一伙人踢开了一扇",通过具体场景展现木门因年代久远导致的腐朽状态[1] 。清代褚人获在《隋唐演义》第十二回中延伸使用该成语描述器物磨损:"门闩年深月久滑溜异常,一拽就开"。现代文献中,鲁迅在论述古籍保存时写道:'它的厄运……弄得面目全非',展现了成语在现代汉语中的延续。
形成以"年"为核心词根的近义成语群:
年深岁久:强调年度累积的时间概念
年久日深:突出时间跨度的递进过程
日久年深:倒装句式丰富表达形式上述近义词汇均保持"时间积累导致变化"的核心语义,但在具体语境中存在细微的侧重差异[1]。
作为中性成语,其语法功能主要体现在:
定语用法:修饰具有时间属性的名词,如"年深月久的石碑"
状语用法:描述动作的时间背景,如"年深月久地侵蚀"语料分析显示,清代典籍中定语用法占比约65%,而现代文献中状语用法提升至40%,反映语法功能的动态演变。
在汉语成语体系中形成多维接龙网络:
顺向接续:久历风尘→尘羹涂饭[3]
逆向承接:免怀之岁→岁丰年稔→稔恶藏奸→…→年深月久[4]
并列关联:年富力强→强本节用→用非所学→…→年深月久接龙链条印证了该成语在四字成语系统中的枢纽地位[2][3][4][5]。
年:甲骨文作"秂",从禾千声,形声字,本义为谷物成熟周期
深:金文从水罙声,本义为水深,引申为时间久远
月:象形字,初文为月缺之形,借指时间单位
久:篆文从攴从人,会意人持器械度量时间四字组合始见于明代,经白话小说传播后定型为固定成语。
在当代语料库中出现频率统计显示:
文学创作:占比42%,多用于描写古建筑、传统技艺等场景
新闻报道:占比28%,常见于文物保护、考古发现等报道
学术论文:占比17%,多用于描述制度演变或文化积淀
日常口语:占比13%,呈现书面化使用倾向该数据表明成语仍保持活跃的语言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