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尾市海丰鸟类省级自然保护区由同属黄江河流域的公平区、大湖区和东关联安围区组成,总面积11590.5公顷。从公平水库溯江而下,大约在十几公里处,黄江河水一分为二,分别注入在大湖区和东关联安围区。这两处都是黄江河仅有的两个入海口。三个区间中心位置两两相隔30公里以上。从卫星图上看,三个区呈品字结构,黄江河则像一个“人”字把这三块相距甚远的独立区域绑在一起。
“这三块区域的特点十分明显,”常年在这里做科学研究的华南濒危动物研究所的专家胡慧建博士说。一水三区,海丰鸟类省级自然保护区也因为特殊的区位情况,使得它同时拥有滨海湿地和库塘湿地特征。这两类湿地在我国自然保护区网络中占有重要地位,这也使得保护区鸟类具有多样性。
在这个没有红线的保护区里,候鸟迁入迁出,村民耕作养殖 。
保护区地处汕尾市海丰县境内的沿海地带。与传统意义上的保护区不同,海丰鸟类省级自然保护区是一个没有红线的保护区。在保护区里,还驻扎着不少村落,800余户村民在这里耕作养殖。
广东海丰鸟类省级自然保护区的湿地由公平分区、大湖分区和东关联安围分区三部分组成。其中,公平分区属河流及人工湿地,有黑鹳、鸢、鹊鹞、灰背隼等重点保护鸟类物种;大湖分区属近海及海岸湿地,有鸬鹚科、鹭科、鸥类等重点保护鸟类物种;东关联安围分区属沿海滩涂湿地,有黑脸琵鹭、白琵鹭、卷羽鹈鹕等濒危保护鸟类物种。
在东关联安围,刘师傅和几个村民正在清理蚝,打算清理后装船。他们要把这些从广西拉来的蚝放到自己的鱼塘放养。小船的不远处,几只水鸟来回游曳,并不受他们的打扰。
每年的4月-11月,是当地传统的养殖期,10月-11月则可收获。而此时,正好是保护区候鸟大量迁入的时期,到翌年3月-4月候鸟迁出,两者在时间上正好错开。在候鸟时期,当地既有已收获养殖塘,也有未收获养殖塘,这为候鸟提供了很好的觅食环境。当地人还有将水鸟(特别是鹭鸟)看成是吉祥鸟的习俗。因此,在日常养殖中,从不排斥水鸟觅食,而在养殖收获时,也经常出现成群水鸟聚集觅食的壮观场景。
保护区里,典型的地带植被除了红树林,还有常绿阔叶林。但历史上,这些植被都曾遭严重破坏。尤其在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由于围垦造田,阔叶林几乎绝迹。
值得庆幸的是,围海造田的伤害正在逐步修复。海丰的沿海养殖一直沿用传统的粗放式养殖方式,也就是在涨潮时,将堤打开,让海水和鱼虾蟹进入养殖塘,退潮的时候,再把开口堵上,海水及其鱼虾蟹就留下来了。从此,鱼虾蟹在养殖塘里自由生长,渔民也不投放饲料,因此水污染不大,也使沿海湿地能够长期保持下来。
保护区地处汕尾市海丰县境内的沿海地带。与传统意义上的保护区不同,海丰鸟类省级自然保护区是一个没有红线的保护区。在保护区里,还驻扎着不少村落,800余户村民在这里耕作养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