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词条:辛丑条约
1900年,中国的义和团运动引致八国联军武力干涉。1901年9月7日上午,清廷全权代表奕劻和李鸿章与11国代表签订了《辛丑条约》。 辛丑条约签订
《辛丑条约》第六款议定,清政府赔偿俄、德、法、英、美、日、意、奥八国及比、荷、西、葡、瑞典和挪威六“受害国”的军费、损失费4亿5千万两白银,赔款的期限为1902年至1940年,年息4厘,本息合计为9亿8千万两,是为“庚子赔款”。其中俄国以出兵满洲,需费最多,故所得额最大,为1亿3037多万两。中国当时的人口大约45000多万人,庚子赔款每个中国人被摊派大约一两银子。在其后的1903-1905年“付金付银”交涉和1922-1924年的金佛郎案交涉中,中国背负的赔款又先后增加了800万两白银和7000万两白银。
各国的分配比率以俄国最多,计28.97%,德20.02%,法15.75%,英11.25%,日7.73%,美7.32%,意5.91%,比1.89%,其余都不足1%。还本付息定在上海办理,先由汇丰、德华、道胜、汇理、正金五银行经收。次年美国花旗银行在上海设行,参加组成银行委员会,所收本息摊交各国所定银行。清政府以关税收入仅能抵偿旧借外债,为筹还赔款计,将年额2121万余两摊派各省、关,从而引起田赋、丁漕、粮捐、契税、当税、盐斤加价、关税、厘金、统税和各种苛捐杂税的不断增加。在偿还该赔款时银价跌落,各国坚持按“应还日期之市价易金付给”,到1905年,镑亏积欠120万英镑(合银800万两)。4月26日清政府为支付这项差额,向汇丰银行借款100万英镑,年息5厘,20年还清,本息合计1525000镑。以关税及山西省烟酒税厘金作抵,债票按97%在伦敦发行,市价 99%~103%。这项借款实际是庚子赔款的追加负担。[9] 共2张 列强摊分“镑亏”情况
1909年起,美国将所摊浮溢部分本利退回,充作留美学习基金,于1911年到1924年6月退回余款本利1250余万美元,作为中国教育文化基金。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917年,北洋政府加入协约国阵营,停止对德国赔款。“一战”结束后,根据《凡尔赛和约》,中国中止对战败的德国、奥匈帝国的赔款。“十月革命”爆发后,1924年苏联政府表示放弃俄国的庚子赔款。1925年,英国国会通过“中国赔款案”,放弃中国尚未支付的庚子赔款,此外,比利时、意大利分别于1925年、1933年订立协定退还中国庚子赔款,荷兰于1926年将剩余庚子赔款全部还给中国,各国相关赔款主要用于文化教育事业。而日本则挪用庚子赔款资助对华的文化侵略。[10]
直到1939年初,国民政府才正式全面停止偿付庚子赔款。据统计,中国累计支付庚子赔款本息总额约6.52亿海关两,扣除美英等国收到后退还的赔款约0.76亿海关两,中国最终实际支付赔款约5.76亿海关两,占赔款本息总数的58%。[10]